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关键词:流散文学 库切的《耻》 文化批判与重构
论文摘要: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流散文学研究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从民族和文化身份的角度来阅读分析流散文学文本己经成为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以库切的《耻》为代表从文化视角对流散文学进行深刻的剖析,关注流散的生存状态来唤醒历史意识,反思造成这一切的历史文化根源,并对南非的实际存在状态做出了历史和现实批判,并试图构建新的价值观念以警醒族人重构文化模式。
在后现代多元文化主义浪潮中,原先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地位的弱小势力受到了重视。这种现象反映到诺贝尔文学奖中,便是弱小国家、民族或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作家受到了格外的重视。考察近20多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80年代以来的获奖者大多数是后现代主义作家,90年代前几年是有着双重民族文化身份的后殖民作家,到了90年代后半期,大部分则是流散作家。通过近几年流散文学的发表,可以说流散文学在新世纪的世界文学领域已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流散文学的一个重大特征就在于它实际上不是“移民文学”这样简单化的称呼所能概括的,它体现了本土与异国之间的一种文化张力:相互对抗又相互渗透,从而体现了全球化时代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南非作家J. M.库切(CJ. M. Coetzee, 1940一),瑞典皇家颁奖委员会在其颁奖辞中指出:“在人类反对野蛮愚昧的历史中,库切通过写作表达了对脆弱的个人斗争经验的坚定支持。”库切代表作有《在祖国的心灵中》(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 ((等待野蛮人))(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 ,((迈可尔·K的生命与时代))) ( Li fe and Times o,f Michael K.) ,《耻))(Disgrace)等。本文尝试通过对库切这位在21世纪大门口获奖的流散作家作品《耻》的分析,寻找他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以民族和文化身份为切人点来认识流散者在其文学创作中是怎样作着跨越民族、族裔界限旅行式的思考的。
作为殖民者流亡的库切对殖民地文化一直保持着清醒而尖锐的认知。面对他的祖国南非,库切始终在直面现实。他的作品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描述种族隔离制度造成的悲惨后果及种族制度下个人存在的不自由。他是“南非种族隔离矛盾现实最好的阐释者之一”。库切的伟大就在于他对历史、对未来的洞察力:“他是坚持为人类作证的作家,忠实于人类苦难记忆的作家,也是最富有时代感的作家”。
库切的所有作品中,长篇小说《耻》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在这部书中,库切用平淡、冷峻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新南非的故事,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发生在南非大地上、发生在各色人种之间的种种问题,对殖民主义在南非对殖民地人民和殖民者本人及其后代所造成的后果表现出深切的忧思和相当的无奈。
故事的主角是开普敦大学的一位教授、浪漫主义诗歌专家卢里。小说一开始就道出了他在老的政治背景和所谓新的政治变革中的生活处境和人生状态。他每周和一位妓女约会解决基本问题,后来引诱一位女学生。被校方发现后,不愿乞求校方宽恕,最终辞职,带着耻辱的印迹,前往女儿露西的农场寻求平静生活。然而,在农场里露西遭三个黑人打劫和强奸。尽管卢里不愿忍受这种耻辱,女儿却不愿逃避,她宁愿委曲求全,隐居在乡下的农场上苦心经营着自己的一小片园地,渴望在这片土地上努力拓展一小片生存的空间,想按照自己价值观中那种理想的活法,为白人过去对黑人的非人道统治赎罪。
故事情节上虽然没有过于离奇的地方,却处处充满了耻辱所带来的巨大震撼,将南非种族之间的隔膜表现得淋漓尽致。单从书名“耻”来说,“耻”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有大学教授每周定时召妓以解决生理需求之耻,有大学教授诱奸女学生进而丢掉教职之耻,有教授女儿“自甘堕落”之耻。透过字里行间,显然还有一种耻,那就是作者一直不愿直接提及但在他所有的作品中都得到了象征性表达的南非的国家之耻一种族隔离制度。书中之“耻”,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个人之“耻”,同时更是南非白人的民族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