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主题网站的建设(1)(2)
2014-08-07 01:23
导读: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接受主体是有情感、有现实需要的人,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主体的需要,实现其价值,不仅要通过科学理论的灌输,还要使所灌输的理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接受主体是有情感、有现实需要的人,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主体的需要,实现其价值,不仅要通过科学理论的灌输,还要使所灌输的理论为受众所接受。只有始终突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以人为本,从满足人们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人手,积极寻找更能激发其需要情感,寻找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方式、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接受积极性,推动主体接受活动的进行。
(一)网络的多元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用灌输与疏导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网络提供给学生的可选择交流对象及信息极为多元,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采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就无法吸引受教育者驻足。与传统思政工作一样,受教育者对语言生硬的“官话”、“大话”是有抵触情绪的,在隐蔽状态下,“官话”、“大话”的出现会引起更大的“反弹”。为此,应当避免过去一味灌输的做法,注重采取疏导的手段。疏导,就是疏通和引导。疏通,是指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让人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引导,是指通过循循善诱,说服教育,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积极、健康、正确的方向上来[3]。在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可以就某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引导与启发。讨论的主题可以是时事热点,可以是
校园新事,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的发展、管理、教学、后勤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与此同时,“灌输”作为一种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虽然为人垢病,但还是有存在的理由。科学的思想体系、正确的世界观,只能通过学习、教育、实践的方式自觉形成,不能通过盲目的、经验的方式自发产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仍然需要通过自觉学习、接受灌输、用于实践,才能在头脑中确立起来。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网上要根据学校教育的特点,主动出击,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正确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网络阵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战,及时组织和发布信息,积极应对各种不良信息。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二)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决定了必须在传统思政手段上辅以心理教育的原则
大学生之所以如此依恋网络,可以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找到答案。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渗透性和感染力,必须从心理教育的角度人手,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律精神,增强其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在“虚拟社会”中“能够”做的事情和“应当”做的事情之间产生自主自觉的判断。因为人们的思想、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受到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还受到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只有改变人的思想的诸要素及其结构,才有可能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立场和行为。在开展网络思想教育时,应关注诸如无意识、欲望、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直觉等心理因素,注意引导、扩充学生的需要,使思想教育真正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川。
(三)网络的虚拟性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制订规范与舆论监督结合的原则
互联网为人们自由地上网,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自由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网络道德约束机制,健全
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作。要建立起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制订网络行为准则,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通过审查、监控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对网上反动、黄色、不健康的内容要进行清理,要通过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
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舆论的作用来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舆论的力量,传导、褒扬善举德行,谴责、鞭挞缺德行为,从而使整个网络社会形成扬善惩恶、扶正祛邪的良好风气。尽管网络是“虚拟的社会’,,但网络人同样有被心理认同、接纳的归属感的需要,网络人的自由在本质上是理性的,网络人必须具有道德意识,不能认为匿名、数字化式的交往就可以随意制造信息垃圾,进行信息欺诈。否则,必将受网络舆论的谴责与良心的自责川。对此,可以通过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骨干作用,在一些学生关注的网站上形成正确的舆论核心层。 《四)网络运行规律的独特性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当采取技术监督与伦理关怀相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