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创设教学情境 促进有效学习(1)

2014-08-24 01:39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创设教学情境 促进有效学习(1)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情境的创设,以此激发
摘要: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情境的创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整合、思维的深化、能力的升华、个性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效果;历史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指出: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经历和兴趣,充分考虑他们的学习心理需要,重视心理反馈。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情境的创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整合、思维的深化、能力的升华、个性的发展。笔者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四课《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的教学中使用了情境教学法。这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因地制宜重新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提升,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和课堂总结等是密不可分的,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导入得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在开始上课之前,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播放清末民初的经典老歌《天涯歌女》,同时不断播放反映近代社会生活的老照片,指导学生观察照片:三轮车、马车、电车等。微妙的音乐,直观形象的图片,仿佛将学生带到了清末民初的十里洋场上海滩,使学生尽快融入到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习的热情,与历史发生碰撞,唤起内心的求知欲望: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二、情境导学
  本环节,笔者创设了以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1.创设虚拟情境
  本课教材内容少而单薄,内容之间没有内在联系,若平铺直叙依次讲解,显得呆板无趣,可能会造成课堂中容量偏少、氛围沉闷、内容生涩的现象。笔者在认真研读教材之后,将内容进行了加工与重组,创设清末民初一个虚拟家庭情境,将课本内容完整地串了起来。
  第一块是一对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母子的家庭对话:
  小明:妈妈,外公来电报啦!
  小明妈(看完电报):外公过几天要来上海看望咱们啦!
  小明:从昆明到上海那么远的路,那得花多少时间呀?
  小明妈:现在交通便利,外公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到上海,全程只需短短的几天。通过对话,组织引导学生学习当时新的交通、通信工具。
  第二块是家庭生活片段。通过看电影、拍照片、看报纸等组织引导学生感受当时人们精神生活的变化;通过送小明上学组织引导学生学习当时教育制度的改革;通过外公南京之行,感受民主。
  第三块则是外公的困惑。通过小明家父母的地位和一则征婚广告,组织引导学生学习当时妇女地位的提高和人们婚姻观念的变化。
  通过一个家庭、一户普通人家的平常生活来演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种以小见大,由个性到共性,由个别到一般的方式,容易让初中学生理解和接受,使原本沉闷乏味的课堂增色不少。它大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近代,让他们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体验历史,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知识的整合。
  2.创设矛盾情境
本课的重点是感受人们“生活中的变化”和“头脑中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大量素材,以感受为主,教学任务比较轻松,但缺乏深度。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创设矛盾情境,培养学生提取信息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在感受新的交通工具后,笔者补充材料:近代史上最早的吴淞铁路系由英国怡和洋行于1876年以修建“马路”之名兴建。1877年10月,吴淞铁路由中方赎回,清政府随即下令拆除。上海、苏州等地的145名华商联名上书,请求让吴淞铁路继续营运。12月18日,路轨全部拆卸。就在吴淞铁路被拆不久,开平矿务局为解决煤炭运输问题,在洋务派大臣的鼎力支持下,开始兴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1881年,官督商办的唐胥铁路修成。 在此组织学生思考:英国洋行为什么要在中国修建铁路?清政府为什么要拆除吴淞铁路而又兴建唐胥铁路?华商为什么要联名上书,请求让铁路继续营运?通过思考,使学生认识到:轮船、火车、电报、电话等交通、通信工具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成果。它们的传入,一方面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信息的交流,并进一步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证据开示程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