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析从市民社会看中国公民文化建设(1)(2)

2014-10-26 01:26
导读: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道德教育代替法律教育。过分重视道德教育,用道德评价包容法的评判逐渐模糊了人的主体权利、义务观念。而要实现现代

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道德教育代替法律教育。过分重视道德教育,用道德评价包容法的评判逐渐模糊了人的主体权利、义务观念。而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在伦理人格、道德规范中增进法律意识,改变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格塑造的道德单一性。其次,传统成才观的误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一直制约着中国的教育思想。书统治着学生,分数高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准,也是迈进好学校的“通行证”。为了取得好的分数,上课要认真听讲、做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状况遮蔽了人的独立性,萎缩了人的主体性。最后,法律教育的失败。教育中虽然进行了法律知识的普及,但在教育观念中把它演变成了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知识性教育,结果造成学生虽然有法律知识,但缺少法律意识,使法律教育失去了意义。   (二)缺失的市民意识
一提起市民意识,很多人会把它和“自私、自利,斤斤计较,个人主义,经济人”等联系起来。其实它还有被人忽视的另一面:理性、规则意识、法律意识、契约意识等,而这些都应该是公民文化中应有的内容。“公民文化是一种复合的政治文化”,阿尔蒙德提醒人们:村民、臣民、公民的结合才会有政治平衡。“在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和习俗仍会持久地存在并发生作用和影响,如村民政治文化使人们与家庭、教堂紧密联系,臣属政治文化使人们对政体更加服从,参与者政治文化则让人们保持对领导人的注意和观察,促使领导层对人民的态度作出积极反应”。从中可以看出,公民文化中应该包含着市民意识。在中国,市民意识也是缺失的,尤其是其中的法律意识、契约意识。生活中有很多人由于缺少契约意识使自己的权益无法伸张,也有人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中的主人公“郭连贵”在发现自己被偷的自行车出现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再把它偷回来,但是几经周折,最后主人公只能眼含苦泪扛着被人踩得变形的单车穿过人群……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更重要的是要吸取教训,让更多“郭连贵”懂得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因为只有首先有自我意识,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人们才会主动关心公益,才会有参与意识。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正当权益都无法维护的人会有公民意识。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无法回避的村民意识
关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学界多有论述,而对中国农民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却不多见。有学者认为农民传统政治文化存在着二重性,即对皇权崇拜和疏远的二元情感;逆来顺受与官逼民反的矛盾心态;均平与特权观念共存一体的双重人格。有的学者则认为“拜权主义”是农民政治意识的核心。尽管对农民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容和特征各有理解,但总体看来农民传统政治文化是一种地域型政治文化。但这里笔者要谈的是如何对待农民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村民意识问题,是完全抛弃?还是有所保留?这是在公民文化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中国,领导们常常“喜欢顺民、仇视刁民”,农民群众也以当“好老百姓”自居。有时干部会说,老百姓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农民又会说部是自己的父母官。其实这些说法都不科学,都带有封建性。作为一个公民应该知道自己享受的全部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要敢于维护自己的权利。《秋菊打官司》宣扬的就是农民的维权意识,凡事要讨个说法,讨个公道,不再以当“顺民”、“良民”、“子民”为荣。
毫无疑问,村民意识中的保守、超然于政治等态度无益于公民意识的形成,然而村民意识中也有很多值得保留的东西,比如重感情、讲义气、吃苦耐劳、勤俭等。一位在温州打工的河南青年“李学生”舍己救人的行为何以感动中国?两位七旬夫妇为何靠捡垃圾抚养了四十多个弃婴?正是在他们的意识中有着“情义”二字,有着对生命的尊重,才会让人心灵震颤。因此,在对待村民意识时应该慎重,不可一棍子打死,其中有许多精神是公民文化建设中需要继承的。
上一篇:试论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中的“孝及其现实意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