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优质中粳稻无公害生产技术(1)
2015-02-14 01:06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淮北地区优质中粳稻无公害生产技术(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阐述了淮北地区优质中粳稻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包括品种选择
摘要阐述了淮北地区优质中粳稻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包括品种选择、种子质量控制、产地环境选择和控制、育秧、本田管理、无公害病虫综合防治、适期收获与贮藏,以为中粳稻无公害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粳稻;无公害;生产技术;淮北地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安全健康的无公害食品越来越受到重视。2007—2009年灌南县共取得水稻无公害产地认定2.5万hm2,品牌认定6个,将优质水稻与无公害栽培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优质、安全稻米的同时,也为该县稻米外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广大稻农创造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1品种选择及质量控制
1.1品种选择
选择品种要求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米以上标准,抗倒性强,生育期适中,株型集散适中,长势旺盛,茎秆粗壮,剑叶挺举,分蘖性好,成穗率高,后期生长清秀,抗条纹叶枯病。目前在灌南县宜选用徐稻3号、徐稻4号、连粳4号等。
1.2种子质量控制
所选种子要求品质优良、具有本品种特性,即种子纯净、一致,清洁干净,饱满充实,发芽健壮整齐,无检疫性病害,干燥耐贮藏。所选原种或良种各项指标符合规定的标准[1]。旱育秧秧田需备种750 kg/hm2。
2产地环境选择和控制
2.1产地环境选择
良好的产地环境条件是无公害稻米生产的前提条件,生产前应对产地环境条件进行调查,监测评价,其中下面几种情况不能作为无公害稻米的生产基地[2]:一是产地周围及产区内有
工矿企业、医院等污染单位,排放的废气、废渣等对产区农业环境会造成严重污染。二是农
作物病虫草害的高发区。三是产地排灌设备不健全,不能做到旱涝保收。四是通过环境质量指标进行监测评价,某一单项重点污染指数超标,或某一单项非重点污染指数超过1,且综合污染指数不达标的产地。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2.2产地环境控制
2.2.1保持产地空气清洁。产地四周要做到无工矿企业污染,距医院和主要交通干线等有污染源地域1 000 m以上,必要时按大气污染物标准浓度限值要求进行测定确认[3]。
2.2.2保持产地灌溉水清洁和排灌方便。产地稻田用水要控制污染源,对附近工厂、医院废水经过严格处理后,经抽查监测符合农田灌溉水质要求,才能灌入基地使用。另外,要选择水源条件好、排灌方便、旱涝保收的稻田作基地[4]。
2.2.3产地要选择土壤耕层深厚、肥沃、通透性良好的稻田。pH值5.0~7.5,有机质含量1.2%~2.0%,且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符合无公害生产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禁止施用带污染的有机物和工厂的废泥、废渣,禁止施用未经登记的肥料,禁止施用激素类肥料。
3育秧
为提高劳动效率,减轻水稻生产强度,提高秧苗素质,无公害水稻生产以肥床旱育培育标准化壮秧。
3.1育秧前准备
3.1.1苗床选择。旱育育秧应选择地势高爽、土壤肥沃、熟化程度高、土壤pH值较低、靠近水源、远离麦田和柴塘的成片菜园或永久性旱地作苗床,不提倡稻田或水秧田作苗床,因为老稻田土质粘重,地下水位高,耕翻时间晚,细整难度大,花工多,渍害重。苗床、大田面积比为1∶20左右。
3.1.2苗床培肥。旱育秧苗床培肥一般分3次进行:第1次是秋冬自然培肥,秋收后入冬前以秸秆培肥为主,施草2~3 kg/m2、土杂肥3~5 kg/m2、过磷酸钙80~90 g/m2,施后耕地,使草、肥、土拌匀;第2次是春季突击施肥,2—3月以腐熟的农家肥培肥为主,施腐熟农家肥3~5 kg/m2,施后耕地;第3次是播前临时培肥,以化肥培肥为主,施尿素30~50 g/m2、过磷酸钙75~120 g/m2、氯化钾40~50 g/m2,施后旋耙3次以上,使肥料充分拌和在0~10 cm土层中[1]。菜园田可适当减少培肥次数。
3.1.3苗底制作。按苗床宽1.4~1.5 m、沟宽30~35 cm、沟深15~20 cm作床。苗床长度超过30 m时,中间开一道腰沟,宽30 cm、深25 cm。田头沟宽30~40 cm、深50 cm。旱育秧田地下水位在50 cm以下,做到床面土细面平,下雨后无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