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关键词:徐特立 基础教育 课程 改革
论文摘要:徐特立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我们当前小学语文课揭改革中的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启示意义:(l)教学过程的改革;(2)课程评价的改革;(3)课程开发的改革。
徐特立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他从事教育工作70余年,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形成了极其精辟的教育思想。其思想的形成年代虽距今日渐久远,但其精髓对于今天的教育现实问题仍有许多启示性意义。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国家开始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着力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探讨的是徐特立教育思想对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启示。
一、教学过程的改革
徐特立是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教育家之一。上世纪30年代,在他所审定的《小学课程教育大纲》中,提出了三条教学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小学教育及儿童创造性的原则”。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徐特立提出“上课时要启发学生的怀疑精神,不应抱着:我说的都对,你们只管接受的态度。”川然而走进当前的语文课堂,见得最多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复习。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乏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状况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阅读是读者对文本信息的接受、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人对文本的感受、理解取决于他已有的经验、情感态度和智力结构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在每个人身上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对同一文本的阅读结果是有差异的,不存在什么统一的“标准答案”。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允许这种理解的差异存在,而且还要鼓励学生从原文中引申出新的思想、观念,对原文做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或在原文的基础上创造出有价值的新异作品等,对作品进行创造性阅读。但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用繁琐的分析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用标准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代替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和理解,从而导致学生创造性的泯灭。因此,在阅读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像徐特立所说的“不能完全求中和而消灭个性,有些片面的地方不妨碍大处,不要纠偏,不要用一个模子塑造人,千篇一律就没有创造性。”
徐特立还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他曾批评一些学校“上课钟点太多,使学生只是听讲,自修的时间,休息的时间,非常不够。”同时指出“学生自修就是功课中的实践,如果上课的时间太多,就使学生自修的实践没有可能,将来造出的人才,至多也不过是教条主义者。
目前的语文教学仍然存在徐特立当年所批评的现象。教师只重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不知道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知识,造成学生学了十几年语文仍然“口不会说手不会写”的后果。语言文字本是人类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产物,社会生活应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能将学生局限于课堂与课本之中,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指导学生自觉地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和实践领域,使语文教学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手脑并用的实践中,分析事物,综合事物,改造事物,从而得来关于事物的一些新知识、新道理、新方法。”
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呢?徐特立指出:“加强学生自治,提倡学生自由研究能力,建立各种学习组织,不断地开展学习运动,学习要多样化,成立各种研究小组,组织演讲、参观、开展学习运动。”这段话对我们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有以下两点启示:1.要指导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活动的能力。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读、书法、讲故事等课外兴趣小组。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交流读书心得,开展讨论争鸣活动。还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演讲、办报、进行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