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性与中国知识分子——论从王晓明的个
2015-04-17 01:01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关于现代性与中国知识分子——论从王晓明的个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论文摘要:本文从王晓明对于王安忆创作历程的考察人手,将对
论文摘要:本文从王晓明对于王安忆创作历程的考察人手,将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精神活动的描述,尤其是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自身的定位进行了一种知识
社会学意义上的分析。作者从语源学的角度对于知识分子的概念进行了澄清,把对知识分子角色转换原因的考察置入现代性的语境当中,并分析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当代的双重挤压处境。作者进而指出,完成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当中的身份转换和身份确立,首要的问题是反对犬儒主义。
论文关键词:知识分子;现代性;犬儒主义
关于文学的功能,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照我自己一贯的理解,文学的作用在于使人类本已艰难的生活变得不那么无趣罢了。与许多依照学科规范炼就的批评文本的言说方式相比,这个定义显得非常地不着边际,至少是缺乏专业水准的。但是深究起来,要使人类的生活摆脱无趣,文学实在是承负了太过沉重的使命。无独有偶的是,文学批评家王晓明先生通过《从“淮海路”到“梅家桥”》的长文,对作家王安忆女士的创作个案进行了现象的考察和分析,他在文中就感叹到:“人类迄今为止的文学的历史,一再向我们证实了,文学对于人的生活是做出了多么重大的承担。即使到了今天,一切似乎都面目全非了,我仍旧相信,文学这个精魂依然存在,依然有力地跳动在许多作家的写作当中。”…从这里开始,王晓明先生对文学功能的赋予,已然跳出了人类审美经验,跳出了文学史的考察范围,进人了马克斯·舍勒所讲的知识社会学(SociologyofKnowledge)的领域。于是,王安忆创作姿态转变的意义从文学领域中被抽出,并在社会和文化的价值层面得到了凸显和提升。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这种凸显和提升并不是文学意义上的,这种价值层面的考察实际上也把王安忆的身份进行了放大,王安忆的身份在这里由一个独见的文学创作者被置换为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问题在于:什么是知识分子?作为作家的王安忆与作为知识分子的王安忆的区别何在?
一、关于知识分子
究竟什么是知识分子?这是一个引发无数争论的问题。从语源学上考察,一说是知识分子(in.tellectua1)一词最早来源于俄文HH1、e删HreHIIH,它出现在19世纪的俄国。当时,较之西方还很落后的俄国社会里有这么一批人,他们本身属于上流社会,但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具有西方的知识背景。以这样一种精神态度来观察俄国当时落后的专制制度,他们便觉得所处的社会极为丑恶、不合理,产生了一种对现行秩序的强烈的疏离感和背叛意识。这样一批与主流社会有着疏离感、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特别是道德批判意识的群体,当时就被称为知识分子。另一说是“知识分子”(Inte1.1ectua1)一词最早见于1898年1月23日登载法国L’Aurore上的一篇文章。针对法国的德雷福斯案件,一些文人发表了题为《知识分子宣言》的文章,在其中表明他们对这一案件的肯定态度。从此,“知识分子”在法国被逐渐广泛地使用起来。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强调社会参与能力和独立性,强调个人良知和公共关怀是知识分子语源学上的原意。
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所谓知识分子,是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始终保持距离(一说知识分子是天生的反对派)的那种人。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知识分子”自产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贬义词了。“知识分子”不再成为一个贬义词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在大萧条的年代里,似乎是社会科学家尤其是经济学家面对社会困境开出了济世良方,使社会变萧条为繁荣。如此一来,“知识分子”这个词汇的内涵被抽换了,“知识人”和“知识分子”成了同义词,“知识分子”为社会所认同和接受,变成了一个正面的肯定的词汇。其涵盖面也较之前要宽泛了。《时代周刊》(Time)有人认为: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早已不足看作是知识分子,甚至连大学教授也不一定就是知识分子。至于科学家,只在有限的条件之下才算是知识分子。换言之,知识分子不是一个读书多的人,而是必须具有独立精神、原创能力和为观念而生存的人。作为知识分子必得以思想为生活,这意味着知识分子必须是他所在的社会的批评者和新价值的创立者。社会学家曼海姆认为,并非一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是知识分子,只有那些在教育过程中生命的内在素质获得“质的飞跃”的人,才能称之为知识分子。唯有知识分子不隶属于任何阶级而葆有自由思想的权力,才能在“暗暗黑夜中担当守更人的角色”。唯有真正的知识分子能担当起自己的思想使命,才能真正区分意识形态思想和乌托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