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析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5-06-04 02:32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试析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 课程设置 教学改革  论

  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 课程设置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学科。文章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现存的不足出发,从课程设置的地位、课程的定位、教材的选用、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方面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大学语文被称为高校基础公共课,是受众最多的课程之一。但是从现阶段的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来看并不使人乐观,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这门课程还未明定为公共必修课,多数学校仍将其列为选修课,在课时、师资、教材等方面投人明显不足,使其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大学语文已被公认为“文科生不屑学,理科生不爱学,老师难教学”的一门课。笔者根据自己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几点看法。

  一、提高认识,确保其公共基础课的地位

为什么要开设大学语文?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就将大学语文定性为素质教育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该课程理应受到更多重视。但就目前状况来看,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相当不稳固,在目前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系列中,仅有“大学生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大学语文不在其列。至今还有高校未开设这门课。不少高校都将大学语文当作一门选修课看待。虽然有的高校将其作为必修课在部分理工类专业开设,但并未普及到所有的理工类专业,即使在同一学校,大学语文课程开与不开,也很不稳定,教学时数的安排也很随意,多数学校都是开设一学期。这样的状况使多数高校忽略了对大学语文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究其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的倾向,大学语文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和国家教委指定的必要课时作为政策保障,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的“尚方宝剑”,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对他们的外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但他们的汉语水平如何就没人管了。在不少高校,大学语文不断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课时被压缩,有的甚至干脆取消,这样一来,大学语文就成了最脆弱的公共课程。

笔者在历年的毕业生论文指导中,发现多数学生不会写文章,网络语言比比皆是,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更不用说篇章结构了。还有些毕业生在接受单位应聘时不善于表达,说话逻辑性不强,不会写简单的公文,应聘时缺乏应具备的礼仪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一些大学生的文化水准和人文素养。因此,应该在各校统一对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加强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纳人除中文专业以外其它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改变以往那种可开可不开的情况。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制定较为系统、有指导意义的课程安排体系,这种体系包括对课程时间设置上的规定和师资保障上的规定等方面。在课时的制定上,要科学合理,保证该课程的教学时数。大学语文课程囊括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学,还包括部分外国文学,在几十个课时内是难以完全传授给学生的。解放前的清华大学〔包括后来的西南联大)都是开一个学年。笔者认为即使在专业课程繁多、课时紧张的情况下,至少也应开满一个学期,总课时在50一70节为宜。

  二、合理定位.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作用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自开设以来,就一直存在一个如何定位的问题。课程定位取决于该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关乎课程的前景和命运。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必须合理定位,人为贬低和无限拔高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都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大学语文课程就其性质来看,虽说是公共基础课,但它有读书明理的功能,读书明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所谓“读书明理”指的是读文学书,明做人之理。这也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文学既是中国人作为启蒙教育、人格教育的基础课,也是中国文人进人仕途的必修课的原因所在,文学的作用由此可以得到佐证。以人为本是当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一味强调工具性或单一审美性的语文教学观念,让大学语文的学习回归它的本性。因此,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教育是人的教育,大学语文应以全面培养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宗旨,其定位要立足于工具性,接受人文熏陶,感悟人生哲理,陶冶情操修养。

上一篇:关于构建我国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体系的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