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关键词:四种融合;岗位;职业综合能力;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高职语文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满足学生就业需求。本文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根据“四种融合”改革理念,围绕创新教学内容设计、改革教学手段、重构考核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对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涵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目前,深化教育改革,办出高职特色,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旋律。而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如何开展人文素质课、基础课程的改革,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1提出“四种融合”课程建设理念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强调根据生产实际需要、针对不同的岗位培养专门人才,追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同时,高职教育也是高等教育,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可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必须做到人文素质、专业技能教育并重,二者不可偏一。
因此,我们提出了基于“四种融合”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课题。“四种融合”指的是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融合、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的融合、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融合、职业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这里的“融合”是指颠覆原有课程框架,重构新的课程体系,以企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精减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打破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的界限,使高职语文课和专业课、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倡导多元成才价值观。
2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涵探索与实践
职业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要实现这一培养模式,而不对课程内涵进行改革,只能是空中楼阁。高职语文课程在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五年教学实践中,通过创新教学内容设计、改革教学手段、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等,印证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进入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证了专业基础课为技能型人才目标服务的功能性和统一性。
2.1瞄准就业岗位要求创新教学内容设计
首先,按照“以就业为导向,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务”的指导思想,在理论上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根据经济管理系各专业培养目标和所设的就业岗位必备基本知识和能力来选取教学内容。如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是文秘、行政事务办事员、档案管理、对内对外的公关联络接待,要求具备公文处理、文字誊印、应用文写作及其它文字工作、语言表达和社交礼仪、信息处理等能力;会计电算化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是出纳岗、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岗、财务管理,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经济应用文写作能力、口头表达、组织协调、社交等能力;市场营销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是销售管理、营销策划、营销、市场开发,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策划创新、撰写营销应用方面的报告和信函等能力;酒店管理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是酒店前厅、客房、餐饮服务、公关营销、导游、计调、旅行社的内部行政,要求具备语言表达、分析判断、组织协调与公关等能力。
通过分析各专业能力要求的共通点,我们将高职语文课程内容确定为基础知识应用和职业综合能力两个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应用又分为:经典文学与人文素质、人生态度与职业道德、中国水利文化三部分内容,挑选贴合各专业的选文,使得高职语文课程真正为专业学习服务。职业综合能力模块重点体现为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能力,在遵循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基础上,开展与专业相对应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凸显语文教学的职业性、实用性、高效性,同时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