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农民日常生活视野中的城乡关系及其出路(1)(3)

2015-11-05 02:24
导读:二、农民的市场遭遇:城乡关系的一种日常生活形貌 从日常生活的组织方式看,它表现为一种重复性和例行化的社会行动程序和路径,也就是每天在什么

二、农民的市场遭遇:城乡关系的一种日常生活形貌
从日常生活的组织方式看,它表现为一种重复性和例行化的社会行动程序和路径,也就是每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由于日常生活本身是外部的支配性逻辑和内在的行动者逻辑互融互构的结果,因此,在农民日常生活的组织方式中,不仅可以发现城乡关系的总体性安排对农民施加的影响,而且可以发现在这种总体性安排下农民内在的行动逻辑及其社会含义。如果从日常生活的内容来看,它包括日常生产、日常消费和日常交往。由于日常交往并不必然与城乡关系发生联系,因此本文对农民日常生活的考察主要围绕着日常生产和日常消费展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的日常生活是依靠指令性计划组织起来的。农民每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干什么事情都取决于集体安排。作为这种安排的结果,农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直接或间接受制于指令性计划。比如,农民一年有多少斤口粮、一家养几头猪、每人几尺布几斤油等等都受到限制。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使农民日常生活的组织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新的组织方式不是对指令性计划的修补和延续,而是另起炉灶和根本性的变革,市场替代指令性计划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组织轴心。在依靠市场组织起来的日常生活中,每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干什么事情取决于农民的市场判断,衣食住行的方式和质量则取决于在市场中的斩获。简单地说,农村改革以前,农民的日常生活围绕着计划转;改革之后,农民的日常生活围绕着市场转。在这种变化中,作为支配力量的指令性计划退出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到19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市场化改革向城市的推进,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开始由市场来组织。于是,市场构成了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共同的支配性逻辑。但是,尽管农民和城市居民同处一个市场体系,但农民在市场中的遭遇与城市居民是完全不一样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连接着城市和乡村的市场体系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维度和不同层次的市场:一是农产品向城市流通构成的初级市场;二是城市向农村提供工业品和服务品构成的次级市场。农民日常生活的两个方面(包括日常生产和日常消费)正是在这两个市场的主导下组织起来的。而且,城乡关系的二元性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非农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以外,绝大部分农民的日常生产都与初级市场联系在一起。农产品需要通过这个市场进入城市换取来自城市的工业品和服务品。但是在初级市场中,农民的市场地位却阻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第一、农民的日常生产是以农户为单位分散经营的,农户之间形成一种完全竞争的关系。完全竞争使农民丧失价格优势,即使增产也不增收。第二、城乡分割导致市场信息的隔离。农民并不掌握农产品进入城市之后的价格信息,农产品的销售价格被占有信息优势的流通中介所垄断。信息的隔离同时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农民的日常生产基本上是在缺乏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完成的。第三、随着农村信息传播工程的发展,即使农民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介掌握了农产品终端的价格信息,但是由于城乡之间的空间间隔,分散经营的农户仍然无法直接进城销售农产品(城郊的农民例外)。一方面是交易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农民也不了解进城销售农产品的规则。因此,农产品进城最终还是只能依靠具有信息优势和交易成本优势的流通中介。总之,嵌入于城乡之间的初级市场表现出明显的二元性:一边是农户之间的自由竞争导致农产品的竞争性贬值,另一边是流通中介对农产品的垄断。这种二元性的直接后果是,农民市场地位的边缘化和定价权的缺失。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的日常生产是围绕着一个缺乏赢利空间剥夺性的初级市场组织起来的,无论日常生产的方式多么机动,效率多高,品种如何改变,农民总是处于不利的一方。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与农民的日常消费相对应的次级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垄断性次级市场(比如电力、通讯、能源、交通、教育等等);另一类是普通消费品(比如服装、日用品、电器、农资等等)构成的竞争性次级市场。在垄断性的次级市场中,由于消费品缺乏可替代性,农民和城市居民都处于被动的和受支配的市场地位。有意思的是,竞争性的次级市场也不是农民日常消费的乐园。按理说,普通消费品市场的自由竞争应该有利于农民的日常消费。但是,竞争性的次级市场不同于竞争性的初级市场。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形式与“善分不善合”的小农心态容易导致初级市场的恶性竞争和竞争性降价,而且这种降价几乎没有底线,亏本买卖是农民在初级市场上十分正常的现象。而竞争性的次级市场未必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城市生活成本对次级市场上普通消费品的降价形成了约束。在这个市场中,产品提供者(包括生产者和流通中介)的城市生活成本必须依靠出卖消费品而换取,城市生活成本的变化会带动普通消费品价格的变化。由于城市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因此城市生活成本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住房和身份性消费品。城市房地产令人却步的价格看起来似乎与农民的日常消费无关,是农民生活世界以外的事情。但实际上,这些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作为产品提供者自我实现的一个必要条件,最终会附加到消费品的价格中去,进而对农民的日常消费构成限制。也就是说,在普通消费品的次级市场中,竞争性降价是有一定限度的。城市生活成本构成普通消费品的利润和价格底线。突破这个底线,产品提供者的城市生活也就无法存续。在城市生活成本非正常提高的形势下,产品提供者会选择价格同盟,实行行业定价和行业涨价,进而加重农民日常消费的负担。概言之,当农民遭遇一个政府及国有垄断的次级市场和一个容易导致行业同盟的次级市场时,也就进入了日常消费的泅渡池。
上一篇: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的互促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