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 交换价值 生产过剩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是科学、是真理,必须始终坚持,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要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用成分。中国经济可以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结合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报告强调,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资本论》研究会召开之时,缅怀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及研究他的思想,对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谈三个问题。
一、“老祖宗”不能丢
“老祖宗”不能丢,即是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不能丢。之所以不能丢,因为它是科学,是真理,能经受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并能指导新的实践。
首先,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其根本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特别是《资本论》的方法。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义,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只有深刻把握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或方法论,我们才能抓住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才能发扬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质,并应用它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资本论》博大精深,其方法论有多种,如科学的抽象方法、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等等,但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对此,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着经典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有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栓桔。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这一经典表述,是《资本论》的活的灵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指南和动力。
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或方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解释了社会制度的变迁,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的方法揭示科学的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才能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才能坚定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和进行改革的决心,才能抵御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理论,才能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真理。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