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科学知识观的嬗变——论一种知识社会学的分析

2016-05-28 01:08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科学知识观的嬗变——论一种知识社会学的分析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论文摘要:人们对科学知识品质的认识和科学对自然界


  论文摘要:人们对科学知识品质的认识和科学对自然界的认识一样是不断发展的。知识社会学从对传统的普遍、客观、价值中立的科学知识观的解构中,逐步走向相对主义的科学知识观。

  论文关键词:科学;知识观;嬗变

  传统的科学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尽管有社会起源,但这种起源是与科学知识的内容无关的。自然界是现实而客观的,科学就是致力于提供关于自然现象世界的客体、过程和关系的精确说明的事业。
  科学知识是对自然世界真实特征的提示,并简约于系统的陈述之中。纯粹的、符合非个人的技术标准的科学知识,是独立于偏见、情感、自我利益等主观因素的。随着科学知识自身发展所日益显露出来的完整特征,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交融与互动,在知识社会学的分析视野中,科学知识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嬗变。

  1标准的科学知识观形成与发展

  虽然科学知识观的形成有一个绵延的历史过程,但对知识进行系统论述始于实证主义的代表奥古斯特·孔德(AugustComte)。在《实证哲学教程》著作中,他把人类知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神学时期”、“玄学时期”和“实证时期”。“实证时期”的知识与虚构的知识不同,是基于经验方法论的、真实的、有用的、肯定而准确的知识。这种知识的典范是现代自然科学知识。
  19世纪,人们惊叹于自然科学成就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人类及其周围的世界也服从相同的物理定律与过程,观察、归纳、演绎与实验的科学方法不但可以应用于科学,而且在人类思想与行为的各种不同领域里也可以应用的观念。除孔德外,实证主义早期诠释者还包括穆勒(J.S.Mil1)、斯宾塞(HerbertSpencer)和迪尔凯姆(EmileDurkheim)。他们认为,知识的科学性不再需要通过感官领悟,而是必须付诸经验的调查,没有观察就没有真理。所谓经验的就是客观既存的事实,而科学就是对那些事实的观察和描述,既然经验就是事实的,科学知识就是确证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进入20世纪,科学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给传统的科学哲学带来革命性的冲击,科学理论难以与自然世界的经验一一对应。20年代,以石里克(MoritzSchlick)、纽拉特(Ottoneurath)、卡尔纳普(RudolfCarnarp)、波普尔(KarlPoper)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者,把科学哲学引入新实证主义阶段,主张用“科学的逻辑”代替传统的认识论。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感觉经验是唯一的知识来源,科学必须要能够“证明为真”,证明的方式包括经验证明和形式上理论上的逻辑证明。所有有意义的陈述,要么是关于感知材料的可确证陈述;要么属于“分析性”陈述,诸如逻辑和数学上的陈述2 3=5,5是2 3分析性陈述的必然结果,自然为真。他们认为,只有科学能给予我们真正的知识,形而上学的东西,如本质、本体、存在、第一因等等,都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加以摒弃。“意义”(meaning)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意义有所指,并且是可由经验加以检验的。只有可用经验检验的命题才是真命题,否则便只是假命题,这便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verificability)。科学的特征是从经验出发,通过分析和演绎得出规律性的通则。通过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排除与科学发现有关的社会、历史和心理因素,以便给科学提供纯粹的理性重建。把实证主义原则与数学、数理逻辑和语言学的成果结合起来,建构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理论,即一切科学都是经验科学,每一个有意义的陈述等值于某种以指称直接经验的名词为基础的逻辑结构。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的逻辑或一种完整的经验科学知识应该探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知识的基础问题,即检验科学假说的最终论据是什么,包括每一门科学有无这样的基础以及各门科学之间有无共同基础;二是理论的结构问题,即概念之间及陈述之间有系统的联系,特别是公理系统的解释问题和说明逻辑;三是理论的确认度问题,即证据在多大程度上给假说以支持,或假说从证据得到多大程度的确认。

上一篇:试论劳动价值论衍生理论的优缺点以及改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