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蔡元培的人文教育理想(2)
2016-06-26 01:02
导读:夫教育之业,既致立于将来之文化,则凡拒陈死之思想,扭目前之功利,而干涉教育为其前途之障碍者,虽临以教会之势力,劫以政府之权威,亦当孤行其
夫教育之业,既致立于将来之文化,则凡拒陈死之思想,扭目前之功利,而干涉教育为其前途之障碍者,虽临以教会之势力,劫以政府之权威,亦当孤行其是,而不为所屈,昔苏格拉底行其服从真理之教育,为守旧者所嫉,至于下狱,受鸩而不易其操。四日,安贫乐道之志趣。教育之关系,至为重大,而其生涯,乃至为冷淡,各国小学教员之俸给,有不足以赡其家者。夫人苟以富贵为鹄的,则政治,实业之途,惟其所择,今舍之而委身于教育,则必于淡泊宁静之中,独有无穷之兴趣,虽高官厚禄,不与易焉。孔子日:‘饭蔬食,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其最后,蔡元培进一步论到,“夫以当今物质文明之当王,拜金主义之盛行,上述诸义,几乎不被目为迂阔,然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者也,则乌得不于是加之意焉。”
笔者认为,对于“教育之高尚理想”的具体阐述是蔡元培对其“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思想的进一步具体化与升华,其核心均在“养成健全人格”的统领之下。事实上,蔡元培在其一生的许多论著中都论述到了教育旨在“养成健全人格”的思想。如在《师范学会章程》(1902)中,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一宗旨,使被教育者传布普通之知识,陶铸文明之人格。”在随后出任教育总长时所作《向参议院宣布政见之演说》(1912)中,说:“在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中(1917)他谈到,“……至民国成立,改革之目的已达,如病已医愈,不再有死亡之忧。则欲副爱国之名称,其精神不在提倡革命,而在养成完全之人格。盖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哀亡之虑焉。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其所谓爱国矣。”蔡元培所提倡的健全人格包含如下三层意思: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