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网络文化批判意识的建构与大学英语教学(2)

2016-06-30 01:04
导读:第二,通过网络文化批判意识的建构,弘扬优秀文化,从更深层次认知优秀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网络、网络文化是后工业化社会的产物,“网络文化是一

第二,通过网络文化批判意识的建构,弘扬优秀文化,从更深层次认知优秀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网络、网络文化是后工业化社会的产物,“网络文化是一种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产生的新型文化形态,自形成之日起就被打上了后现代主义的烙印。由于网络是一个自由的、无边界的虚拟世界,后现代的“去中心”在网络空间内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这里,传统文化、主流文化、高雅文化被网民边缘化,遭遇解构;网络世界里精英、崇高等意识、概念被人蔑视,传统道德的约束力大打折扣,取而代之的是,网民自己那种近乎随心所欲的文化及其行为。网络及其文化的各种负面效应差不多都与对传统文化、主流文化消解有直接关系。网络中许多看似荒诞不经的内容,不仅是对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颠覆,更是对真正意义上的是非曲直的混淆。因此,有学者不无忧虑地指出:“‘颠覆传统’成为网上一种值得警惕的倾向。面对林林总总的负面效应,以及人们对网络文化负面效应的批判,实际上揭示了重构,尤其在网络世界重构优秀传统和道德的重要性。学术界早已有人倡导通过网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道德。但我们认为,假如离开了文化批判意识的建构,网络及其文化依然会我行我素。批判意识尤其文化批判意识的建构可以从不同层面予以解读,但着眼点应放置在是非观和价值观。当下中国的网民以青少年居多,以大学生居多。青少年网民许多时候在网上“恶搞”,热衷“黑客”行为,主要原因在于是非价值判断观念模糊,自我道德约束较差。因此,倡导网络文化批判意识的终极目的是增强青少年网民对消极文化的“抵抗力”。“当我们反思网络文化的功能取向时,需要正视价值非意识形态化的负面性,不得把网络文化的平民视角等同于对网络价值理性的颠覆,而需要坚挺健全的人文精神,以便为平庸和媚俗的消费意识形态表达补铁补钙。”

第三,网络文化批判意识的建构,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更需要净化网络生态环境。换句话说,在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民中倡导建构文化批判意识,目的也是为了净化网络生态环境,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网络生态环境令人忧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网民批判意识的淡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生态环境的净化、优化最终取决于网民文化批判意识的养成。网络生态环境不同于其他生态环境,这里的生态主要是人文生态环境。网络空间内的自由化,不仅挑战、颠覆了主流文化,也造成了广大青少年网民人文精神的缺失,进而使网络生态环境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进步。为了净化网络生态环境,一些地区专门设置了“网络警察”,一些地区还推出了“虚拟警察”、“报警岗亭”等,目的是减少网络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也是强化文化安全意识的具体体现。这些措施对净化、优化网络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必须看到,这些措施属于外在的,或者通过外在的约束力制约网民的行为,真正净化、优化网络环境还必须依赖网民自身素质,尤其是文化批判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人们曾经强调过的观点:网络是虚拟的,而人永远不是虚拟的。网络生态环境的净化只能依靠网民自身的道德规约,自我约束能力的提升来达到目的。

[1][2]下一页

上一篇:试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之我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