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丧失了民族认同的“狗”
《杂忆》中以“洋狗”的“特异的名称”“代指没有民族立场的国人。不但以“狗”贬其卖国求荣的媚态,且冠之以“洋”这一用于标榜身价的看似风光实含讥讽的字眼,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崇洋媚外心理的极大批判、憎恨乃至唾弃。这种“转移”被赋予了否定其行为与否定其民族身份的双重姿态,彰显了其批驳的深刻性与彻底性。
《随感录四十六》中用“给外国医生换上外国狗的心了,所以读罗马字时,全是外国狗叫”讽刺画里不伦不类的“泼克”,讽刺画家本人也成了一种身份不明的存在,其自我已经失去了鲜明和坚定的民族立场,“引导社会”便成为了可笑而不可实现的祈愿和沦为了一个虚幻的空壳。鲁迅先生以类比的手法,以对画家的讽刺戏谑作为表明他不把磨灭了中国人身份的人当人看的鞭答姿态。
(三)带有“叭儿性”的“狗”
鲁迅先生的文本中多次出现了“叭儿狗”和其他带有“叭儿性”的狗。鲁迅先生对其阶级属性和行为特征进行了人木三分的勾画,对其批评一语中的。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