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阿多尔诺认为,这种外表真实而本质虚假的大众文化极具欺骗性,因而它常常被用作欺骗和迷惑大众的意识形态工具。外表的真实使欺骗成为可能,而本质的虚假才是欺骗的目的。电影的真实画面让观众认为电影就是外面大街上发生的情况的继续,而外面的世界也不过是人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情况的延长。电影在给了观众一个真实的外表的同时,也抑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弱化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以电影中看到的东西来衡量现实,从而丧失了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批判意识。这就是电影本质的虚假性及欺骗性。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的欺骗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取消文化与现实的距离来弱化大众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丧失判别真伪的能力,并逐渐放弃鉴别真伪的习惯。欺骗的成功实施不仅在于欺骗者手段的高明,而且更在于被骗者想象力和思想力的贫弱。文化工业要想达到欺骗大众的目的,就必须首先造成这样的大众。我们看到,电影,特别是有声电影为大众提供了外表上极其真实细腻的现实生活场景,但同时,这种逼真的画面和声音吸引住了观众的全部幻觉和思想,使观众的想象能力逐渐萎缩。面对如此真实的画面,观众不需要像读小说那样在脑海中建构出幻象,一切都出现在屏幕上,甚至一切细微的部分和细节,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想象能力受到这种“真实”艺术的严重抑制。另外,影视作品都是稍纵即逝的,每一个画面都一闪而过,根本没有给观众留出想象和思考的时间,观众只能被屏幕上的画面牵引着往下看,所以,大众观看电影电视是非常被动的,传统上欣赏艺术品所需要的主动创造性在这里完全用不上。当大众日复一日地观看电影电视时,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就被慢慢消耗掉了。他们想象不出一种对立和超越于现实境况的生存方式,以为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并且是最好的,他们不习惯反思文化产品向他们提供的信息的真伪问题,以为屏幕上和照片中出现的都是真实的,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当大众对文化工业产品中提供的东西不加质疑时,大众文化就很容易在真实的幌子下对他们实施欺骗了。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