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析高等教育视野中的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2)

2016-12-02 01:10
导读:大众文化批判属于文化批判的范畴。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伴随改革开放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生事物。任何一个新生事物

大众文化批判属于文化批判的范畴。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伴随改革开放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生事物。任何一个新生事物诞生后,均会带来一定的正面效应;但其负面效应和局限性也会如影随形、相伴而生。这在作为新生事物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上得到显明体现。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无疑对普及、活跃、繁荣文化和实现文化共享,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和转变大众价值观念,促进民主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及其畸形发展,对社会生活与发展也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对正在接受高等学校教育的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发展的影响上。本文所要论及的大众文化批判,就是在对大众文化梳理、考察、分析和反思的基础上,立足于高等学校教育之维,以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参照标准,在对大众文化这一新的文化形态发展给予基本肯定和对其正面效应与推动作用予以充分认可的前提下,侧重剖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与高等学校文化的疏离、大众文化对高等学校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探讨大众文化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求高等学校教育在大众文化重构中的可能、条件和路径。

三、高等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的原因分析

(一)大众丈化与高等学校文化的硫离

高等学校文化是指以教师和教材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精英(高雅)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与向“成人文化”过渡的学生文化及体现二者关系的文化之总称。高等学校文化反映社会发展要求和大学生“受教育”的成长过程,是一种育人文化。而大众文化则是供大众消遣娱乐的商品文化。这就决定了两种文化间的不可避免的疏离。

首先,大众文化与高等学校文化的疏离表现在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上。高等学校文化是育人文化,其最高价值目的与理想在于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力求使人无限趋于完美。因此它总是以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源。而大众文化则是供人消遣娱乐的商品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用麦克唐纳的话讲就是,“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其最高目的就是人们口袋中的钱,即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其次,大众文化与高等学校文化的疏离表现在组织与整合程度上。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其功能在育人,因而高等学校文化为达到育人目的而在从宏观到徽观诸层面都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具体表现为高等学校文化的层次性、序列性、协作性、融合性和较强的整合性。“因为学校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是以学校内部形成的内化了的观念为核心,以预定的目标为动力,通过一系列活动形成的多层面、多类型的文化。它明确地对违反预定价值规范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拒斥,对符合者则予以接受、裹扬,如此使得学校的文化及其成果大多是在一定价值取向的影响和支配下完成的。而大众文化则往往呈现非秩序化状态,散乱、离心、无序甚至相互冲突是其突出表现,是一种离散型文化。

[1][2][3]下一页

上一篇:浅析韩贞的教育理想与他的化民为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