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用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人本管理实践

2017-02-01 01:02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用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人本管理实践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 党的十七大明确中全会明确提
          [摘 要] 党的十七大明确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如此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人本发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工商管理;人本管理;科学发展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概括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从而对发展实践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至少由3个相互联系的内容有机构成,即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和如何发展,也就是发展的意义、发展的目的和发展的手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强调一切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围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宗旨和目标。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权益,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多次讲过,未来社会应当是使每得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新的社会形态。以人为本还体现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共同要求。1990年,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人类发展”这个概念,明确提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发展应当以人为中心。这一《报告》自此以后年年发表,“人类发展”这一概念也不断丰富和完善并被人们广泛接受。在2001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人类发展涉及创造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民众可以充分实现他们的潜力并导向同他们的需要和利益相一致的建设性和创造性的生活。人民是各国的真正财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民众所珍视的生活而扩大他们的选择。”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中前进的,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一定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社会面貌的变化、社会结构的更新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企业是生产力的载体,是发展生产力的物质承担者。离开企业,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定位全球化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一个深刻而复杂的历史变革时期,全球统一市场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扩大,各个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进一步加速,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工协作日趋理性和明晰。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企业,应该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重新明确自己的定位,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和竞争领域。这里,有一个突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国企业目前的比较优势究竟在什么地方?中国企业在全球的定位是什么?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论调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即认为中国企业发展的重心应当从以生产制造业为主的价值链低端部分向以技术、研发为主的价值链高端部分转移,以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我们知道,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是古老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这个理论认为,贸易或交易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企业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就来自于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被认为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但至今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当今世界的现实情况是:主要的发达国家已经从传统的竞争领域退出,并且牢牢地控制着诸如技术、研发和品牌等价值链的高端部分,他们不仅改变着国际竞争的格局,而且改变着竞争的游戏规则。如果发展中国家硬要到这些领域去与发达国家抗争,注定是沾不到便宜的。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它多么发达,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同样,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不管它多么落后,也都不会是在一切领域处于绝对的劣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虽然缺乏技术和资本,但却占据着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和劳动力价格便宜等优势。在传统的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完全能够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产品成本,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只有20多年历史,在价值链高端部分的国际竞争力并不很强,但中国企业毕竟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保持着良好运转,特别是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在产品供应链中的上游产品部分,有比较丰富的生产经验和良好的基础,这就是中国企业目前的比较优势之所在。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这个基本现实。中国企业不能在技术创新的名义下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过高定位标准。技术创新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差别极大。一般而言,在人无我有和人弱我强的领域内创新,收到的实际效果比较理想。相反,在人有我无和人强我弱的情况下,硬要在“人强”的领域去创新,不仅成本昂贵,而且风险很大。这样说丝毫不否认中国企业向高新技术领域前进的必要性。相反,中国企业应当准确把握自己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快速发展、准备条件、积累力量、搭建新的平台,为抢占价值链高端领域而努力,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说大话、喊空口号是不科学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经营目标多元化
 
传统的以“资”为“本”的“资本主义”理论认为,企业的所有者是指资本的投入者,企业归出资人所有,剩余价值的索取权也归出资者,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保证股东的绝对权威,满足股东的利益。自从新制度经济学确认了人力资本在生产要素中的合理地位以后,“人本主义”便逐渐取代了“资本主义”在企业中所占的主导地位。按照“人本主义”的观点,企业是一个不同生产要素投入的契约体,人力资本比物力资本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人力资本对企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这种对企业本质和企业产权认识的新理论说明,企业的利益涉及各生产要素投入者的共同利益,企业的经营目标必将呈多元化趋势,即既要满足投资者(股东)的利益,又要满足企业内部员工的利益,还要满足顾客的利益,而且企业还要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利益也罢,责任也罢,说到底是满足“人”的需要。企业只有在实现多元化经营目标的情况下,才能发展壮大。企业生产经营的直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这几乎成为社会各界和国内外的共识。过去的教科书一直把企业界定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这些说法并没有错,但是很不全面。这里涉及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利润最大化的标准是什么?二是企业除追求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的经济利益外,是否应承担其它责任?
 
先说第一个问题。我们经常讲,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什么是利润最大化呢?肯定有人说,利润最大化就是利润越多越好。这样理解等于毫无意义的废话。实际上“越多越好”的无限量利润是不存在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找到一个利润最大化的标准。我们知道,利润是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后的余额。经济学中所讲的成本分为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会计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货币支出,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放弃的利益。总收益是企业出卖产品所得到的总收入。总收益与会计成本之差称为会计利润,与总成本之差称为经济利润。企业所要实现的利润最大化应该是经济利润最大化,而不是会计利润最大化。也就是说,判断企业经营好坏不是会计利润,而是经济利润。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不考虑机会成本就会造成决策失误。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经济学家在谈论利润最大化时是有一个准确的数量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是每多卖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入,多生产每一单位产品的支出称为边际成本。当某种产品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这种产品的产量就实现了利润最大化,既不需要减少产量也不能再增加产量。当然,以上分析只是一种理论分析。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利润最大化这个原理。但是,不管什么企业,要成功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都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的,这就是“消费者主权”的内在含义。
 
第二个问题即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兴起了一场要求企业在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承担起社会责任的运动。
 
“企业社会责任”(“SA8000”)这个概念,在西方发达国家最早出现,近年来广泛被人所接受并备受关注。《财富》和《福布斯》在对全球企业进行排名评比时也加进了社会责任标准。社会责任标准以保护劳动环境、劳动条件、劳工权利为主要内容,要求企业在童工使用、强制雇佣、健康安全、集体谈判、惩罚措施、时间和劳动报酬等方面满足一致的共同条件。应当看到,“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是企业经营思想和经营观念的深刻变化,是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认真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才能更加和谐,消费者的主权才能实现。SA8000对我国企业已经提出了挑战。我国出口到欧美的服装、玩具等产品,都必须符合这些国家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SA8000实际上是把企业当作一个“社会人”来看待,要求企业“尊重人类”,它已经成为一张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入场券”。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三、管理过程人性化
 
人本管理要求企业经营管理者不仅要关心所在企业员工的和生活,为员工创造更加人性化的和生活环境,而且还要关心员工的全面发展,设计更加人性化的激励方式,帮助员工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使蕴藏在员工心灵深处的价值观、事业心能够得到充分展示,使他们能够在一个理想竞争的环境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首先,从管理主体来看。传统管理的根本特征是集权式的家长管理,这主要是与企业的所有权有关。早期,投资者往往就是企业的管理者,所有权与经营权基本上是合为一体的。20世纪初期,公司制企业出现以后,企业的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步分离,经理开始取得经营管理大权。但是,企业的实际权利主要还是集中在个别或少数大股东手中,企业管理与企业生产技术过程多是混杂在一起的,经理层可能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很有能耐,但在处理内部出资人之间及企业与外部之间关系等方面无能为力。二战以后,现代公司制这种崭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开始出现,企业管理变成一种独立的职业,一大批经过专门训练的职业经理专家进入管理层,构成了由一个专家组成的集体决策式的管理。企业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董事长和总经理,而且包括部门主管、监督人员及所有管理人员,由此构成了一个管理群体,实行统一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公司的兴旺发达不再只取决于资产所有者,而是由专家集团的整体素质所决定。
 
其次,从管理的客体(对象)来看。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一方面只注重物质财富的增长,另一方面将物质资本的积累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因此,“以物为本”的传统管理关注对物的管理,生产资料的配置、生产计划的制定、产品设计和质量以及财务运转等成了管理的主要内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创造性、个性才能等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而促使管理部门日益重视人的因素,管理的重心便从物转到人。再次,从管理的方式来看。现代管理的主要手段是民主管理。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层这个专家集团的民主决策的手段更加先进。二是工人参与管理被广泛重视,在西方发达国家,“工人参与制”已经成为一种法定形式,职工不仅关心自身的物质利益,而且还关心企业的命运和前途。管理者对员工不再采取野蛮的暴力方式,而是使用更加理性化、人性化的方法,尊重员工的价值和能力,通过激励人、关心人、以感情联络人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投资者愈来愈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许多西方国家的公司建立了职工终身教育制度,职工受到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关注。可以说,在人本管理中,员为被管理者的身分正在被淡化。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四、竞争合作情感化
 
在传统经济理论中,一说竞争,在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你死我活”、“大鱼吃小鱼”的可怕情景。在当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保密已难以成功。某一企业率先采用的新技术,会在很短时间内被其它企业所拥有,也就是说,企业凭某项竞争优势长期获得超额利润的情况十分少见。这种激烈的竞争,迫使任何一家优势企业都只能保持某一方面的优势竞争力。于是,各个竞争对手都依托自己的核心优势携手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于是,从竞争到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竞争与合作变成一种不可分裂的关系,构成了一个整体概念。竞争变得更加理性化、情感化,竞争的后果往往会形成双胜双赢的极具经济合理性
 
结语:企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固树立人本管理的理念,运用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路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摘 要] 党的十七大明确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如此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人本发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工商管理;人本管理;科学发展观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概括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从而对发展实践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至少由3个相互联系的内容有机构成,即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和如何发展,也就是发展的意义、发展的目的和发展的手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强调一切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围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宗旨和目标。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权益,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多次讲过,未来社会应当是使每得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新的社会形态。以人为本还体现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共同要求。1990年,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人类发展”这个概念,明确提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发展应当以人为中心。这一《报告》自此以后年年发表,“人类发展”这一概念也不断丰富和完善并被人们广泛接受。在2001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人类发展涉及创造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民众可以充分实现他们的潜力并导向同他们的需要和利益相一致的建设性和创造性的生活。人民是各国的真正财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民众所珍视的生活而扩大他们的选择。”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中前进的,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一定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社会面貌的变化、社会结构的更新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企业是生产力的载体,是发展生产力的物质承担者。离开企业,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上一篇:当前的企业管理创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