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
2017-03-29 01:10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西部民族地区与其他民族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摘 要:西部民族地区与其他民族地区,尤其是东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在发展特色经济过程中有哪些优势?同时又存在哪些障碍?怎样克服?换言之,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应该采取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使21世纪的西部民族地区早日摘掉“落后”这顶沉重的帽子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优势;措施
The gap is growing between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other ethnic areas, particularly in the eastern.In western exploration,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economy has become people common understanding. But,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during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economy? How to overcome? In other word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ake practical measures in order to make western regions to dispose of the “backward”.
Keywords: Western nation area;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dvantages; Measures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含新疆建设兵团)、内蒙古、广西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由于民族自治区和多民族省份都在西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故西部地区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1]。
特色经济以一种或多种特色产品、特色产业或特色文化为基础,带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并具有一定规模,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和市场竞争力,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一、特色经济对民族地区的意义
1、发展西部地区特色经济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
西部地区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大,特色经济并没有真正形成;从西部与东部人均GDP差距的比值看,1998年为1:2.43,即东部比西部高1.43倍;1999年为1:2.49[2];2000年为1:2.42,2001年为1:2.56,2002年为1:2.57[3]。五年间由1:2.43扩大到1:2.57。另外,据2004年末的统计数据显示,西部地区人口为3.72亿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这几年西部发展加快,而东部发展更快,东部地区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经济。例如浙江省的许多县(市)都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经济,占当地经济总量的比重都在60%以上,生产规模在全国的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如嵊州领带的产量就占了全国的80%。这是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东西部差距扩大的严重性,不仅引起了中国人高度重视,而且外国人也看得很清楚。在2003年1月28日闭幕的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东西部地区的差距问题,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个政治和安全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好,将会拖中国经济的后腿。”[4]美国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最近在《中国的全球地位》的预测报告中说,中国在2002年全球GDP和世界贸易增长中分别做出了17.5%和29%的贡献,同时也必须克服三个宏观经济方面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必须从东部向西部推进,以实现一个地域分布较平衡的经济体系。”[5]
当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6年来,使神奇的西部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铁的事实。但不承认差距不行,过分夸大差距也同样不对。
2、发展特色经济是本部地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
调整产业结构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西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较大的差距的有效途径。目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种植业比重过大;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第三产业经济总量较小等。
西部特定的生态系统、社会人文环境和历史基础,决定了其发展方式不可能移植、照搬东部的发展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地区只有通过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正视区情,正视历史基础,正视传统文化,发展特色经济,才能加快经济的发展步伐,也才有可能赶超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挥区位优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完全可以发展一批特色经济,比如,可以大力发展畜牧业、草业、果品、药材、蔬菜、花卉等特色产业。同时,以高新科技为后盾增加这些特色经济的附加值,从而逐步调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布局,提高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和竞争力。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西部地区还拥有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生态环境的多样性、资源结构及配置方式的多样性,奠定了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深厚基础。日益开放的发展环境,则为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有利条件
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有肥沃的土壤。
1、自然资源优势
西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不仅表现为种类齐全,而且一些重要资源的储量大,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
众所周知,新疆是油气两大战略能源的大宝库,内蒙古、贵州等是产煤大省(区)。
如何使能源优势为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呢?答案就是要进行“革新”。对传统能源工业企业进行革新势在必行,革新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体制上的;二是技术上的,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成果,促进能源产业的快速提升。除了传统能源,近年来兴起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不容忽视。事实上,“十五”期间,以沼气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就已经进入我国中南、西南部地区的民族村寨。以地方政府投入和农民投入相结合,沼气池的建设如火如荼。这一清洁能源更大规模的开发,还有赖下一阶段政府的持续投入和对农民观念的改造。
矿产资源,无疑是西部民族地区引以为豪的“长项”,尤其青海、西藏等地,矿产种类及储藏量,都要大大高于中东部地区。但是,由于科技力量不足,西部民族地区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并不充分。而且这些地区是生态脆弱区,矿产如何高效开发、力度多大,更需要进行科学论证。
西部民族地区地下水天然可采资源丰富,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但地区间分布不均衡:西南地区占全国的70%,而西北地区缺水。
2、旅游资源优势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具有资源类型全面,特色与垄断性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特点。
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西部民族地区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地貌包括几乎所有的类型;动植物资源丰富多彩,类型完整。此外,西部民族地区还有众多的自然景观没有被发现和开发出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西部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挖掘。
人文景观包括历史文化景观和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等。西部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建筑、服饰、饮食、歌舞、民族节目等方面。
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热的兴起,西部民族地区将以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旅游业将带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应注意的是:西部民族地区自然景观的生态脆弱,故无论是能源矿产还是旅游的开发,甚至基本项目的建设,都不能绕开环保问题。
三、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存在的主要障碍
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应该说优势和障碍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主要障碍表现在:
1、由于贫困、“三农问题”导致人们观念相对落后,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笔者认为,这是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最大的障碍。
众所周知,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贫困地区,其贫困既表现为相对贫困,又存在绝对贫困。西部各省区存在着大量的城市贫困人口群体和乡村贫困地区;而农村贫困化问题,表现得更为复杂。“三农”问题的严重又加剧了仍西部地区的贫困,成为发展的瓶颈。
因此形成了一个恶性 环:贫困和“三农”问题——导致人们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不愿也很难走出西部——使人们观念相对落后,具有一定的保守性——难以脱贫。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有些人对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心存疑虑,认为就是由于以往的开发行为才导致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事实上,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稍有不慎,便可能留下遗恨,开发沦为破坏。发展特色经济本身更应当是可持续的。
西部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的市场定位,必然是面向市场去制订特色经济战略,在市场的竞争中去塑造、形成特色和比较优势,借助市场的开放性、流动性去发现、发展特色经济。因为拥有了资源优势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够发展为特色经济,不仅要有特色资源的基础作支撑,还必须通过市场需求的特色倾向加以诱导。
2、国家投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西部大开发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东中部地区的发展而不是西部。
西部大开发6年来的以“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为标志的五大工程事实上均为全国性的工程,而不是单纯的“西部开发”行为。“退耕还林工程”等保护长江、黄河中上游的生态环境,使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自然灾害大大减少。这些工程投资所带动的钢铁、水泥等原材料工业的发展,绝大多数利益流向了东中部。从这个角度讲,国家此前对西部大开发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东中部地区的发展而不是西部[6]。
3、西部地区资金来源极为紧缺。
西部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尽管采取了各种措施但仍然吸引外资能力很差,并且留住外资的能力更差。西部地区普遍重视吸引,但相关配套的措施不完善。一句话,投资环境较差。
4、缺少人才,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就更难。
建国以来,虽然西部地区也相继有了很多高校,培养了不少人才,但这些人才许多都“孔雀东南飞”了。即使费力引进了人才,要留住人才也难,这主要是西部地区还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用人、留人、育人的环境与机制。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四、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措施
1、几种错误的做法
传统的经济开发执著于资源的简单获取,虽然也收获了成果,但经济开发效率很低,资源配置结构倾向一种封闭的状态,特色资源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率和比较优势。在一种一般化、同构化的过程中逐渐消耗有限的资源。
把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开发的着眼点放在特色经济,通过发展特色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走出传统经济开发的单一资源粗放开发窘境,是我们在付出近乎竭泽而鱼、杀鸡取卵式的经济开发代价之后,对经济开发的反省和行动调整。
如盲目发展工业,结果企业长期亏损,成为沉重包袱。这种情况在西部很有普遍性。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由于远离东部地区市场,在传统的封闭型经济运行格局中,常规工业的发展,资源配置成本较高,当地人力资源及原材料供应不仅不具有比较优势,反而耗费较大、效率较低、成本较高,许多日常工业品从区外调进比在区内生产价格更低。这种状况随着市场的逐渐开放和企业逐渐失去国家财政的特殊支持,其困难便越来越大。经过2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已经淘汰了一大批无法维持的工业企业,但在继续存在下来的企业中,仍能够窥见常规工业的困难。
还有,盲目地发展一般化的常规农业也同样可能把自己逼入困境。在垦荒种植粮食的阵阵浪潮中,西部已经流失了一片又一片的绿色。不顾气候、降水、土壤等具体条件,在干旱、土层瘠薄的条件下,片面地强调种植粮食,提高自给能力,不断地扩大垦殖范围,广种薄收,结果导致大量的人力滞留在日益贫困的土地上。粮食问题不仅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而且因生态环境恶化,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也在逐渐丧失。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2、发展西部民族地特色经济战略探讨
笔者认为:西部特色经济的基本思路应该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绿色产业为重点、以可持续开发为目标。
这几点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市场需求是指迄今被我们认为是符合人类健康、安全需要的需求,是符合人类生存利益的主流的市场需求。如对毒品需求的否定,对捕杀藏羚羊的打击等体现对非理性市场需求的规范。机以特色资源为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发现和创造市场需求,培育特色经济。
第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
我国5大牧区全部分布在西部地区,尤其是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天然优势。西部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分布有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结构,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西部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储量约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特别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矿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部地区的水资源丰富,是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西部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只要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就一定能加快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特色经济。
第二、充分利用西部民族文化优势发展文化产业
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优势明显,现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来具体讨论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优势。
从1996年开始,丽江人努力破解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两难问题,形成了保护、继承、利用、开发的良性循环体系,被称之为“丽江模式”。2003年9月,“三江并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东巴文献古籍”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成功,使丽江在1994—2003年短短的9年中拥有了3项世界遗产“桂冠”。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丽江民族文化产业的成功说明了:观念要创新,树立“文化就是财富”的观念,努力探索民族文化市场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政策要创新;体制要创新;机制要创新;手段要创新;市场要开拓。既要着眼于国内市场,又要努力开辟国际市场,千方百计提高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丽江已经成为中国西部极具吸引力的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