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我国应对全球产业转移的路径

2017-05-24 01:15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我国应对全球产业转移的路径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 要:资本逐利性和要素价格均等化诱导世界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周
  

  摘 要:资本逐利性和要素价格均等化诱导世界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周期性转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路径必然选择可持续协调发展,即: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道路,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在有条件的区域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做强做大内源型经济,做优做强外源型经济。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创新战略;产业升级

  Abstract:The capital profitability and factor prices equalization promote the global industries to make periodic transfer in the whole world.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point,the acceptance path of global industries transfer of China is necessarily choosing sustainable and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i.e.,the path is from made in China to created in China,self-innovative system mainly based on enterpris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perfected,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should be promoted at the areas which have the condition for cluster development,inward-oriented economy should be enlarged and consolidated,meanwhile,outward-oriented econom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optimized.

  Key words:industry transfer;industrial structure;innovative strategy;industry upgrade
  
  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技术革命的成功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由于已经不能创造更大的附加价值,不得不从发达国家陆续向外转移。
  近些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据初步统计,由发达国家生产能力转移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的全球共享型生产的规模几年前已经达到8000亿美元。这大体相当于世界制造业贸易的30%。主要发达国家中,生产能力转移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例如,日本的出口额中,出口给海外制造业子公司的中间产品所占比例已经从1994年的20%上升到1999年的29%。美国跨国公司的出口中,出口给国外子公司以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所占比例从1989年的57%增至1999年的68%。90%的美国公司中,其公司内部业务中至少有一项被外包。在美国企业中,业务外包到海外的比例2003年为5%,2007年提高到23%。同时,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之间的出口比例也在上升。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一)中国在全球产业转移中的角色和地位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生产能力的分布很不平衡。接受发达国家转移来的生产能力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非常集中。譬如,2000年,前5个最大的接受国吸收了这种生产能力的78%;前10个最大的接受国吸收了总额的92%。其中,我国是最大的受惠者,大体上吸收了这种生产能力的28%。据分析,我国出口增长中有65%是来自全球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伙伴的外包。这10个最大的接受国主要是东亚国家,或者是与美国、欧盟建立了区域性贸易安排的发展中国家。相反,那些与主要发达国家联系少、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素质差、政局动荡、政策多变的国家,则极少能够参与到这一进程中。
  1.中国在全球产业转移中的角色。(1)全球产业转移流向中国的重点由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服装、鞋和金属制品等产业和初级电子组装、测试活动,向电子、化学、运输工具以及机械等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活动转化。这几个产业是全球零部件和中间产品贸易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从1986年的27%增至1997年的43%。(2)股权参与的外包形式引人注目。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乃至非主要框架的设计活动,都分别包给成本低的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化公司去完成,不仅减少了固定投入成本,而且达到了在全球范围内利用最优资源的目的。(3)生产能力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在国际生产的网络或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领导企业为核心,全球范围内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通过这些国际生产网络,生产能力的转移速度和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样,市场竞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生产体系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程度和影响范围大大增强了,中国正成为该体系的重要环节。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2.中国在全球产业转移中的地位。(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额逐年上升,其增长速度远超过GDP增长率。从外贸总额来看,已由1992年的1655.3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底的8512.1亿美元。1983年中国的出口仅占世界总出口1.3%,居全球第15位;2003年出口额4383.7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升至6%,居于全球第4位。(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通过国际贸易,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国际分工体系之中,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国制造业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国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1980年为49.7%,1990年为70.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正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发展为制成品大国,逐步告别资源密集型分工地位,在国际分工中地位有了提高。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中国产品竞争力的上升,表现在跨国公司不断加大对中国产品的采购比重方面。2001年,沃尔玛采购了1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分销到世界各地。2002年,沃尔玛甚至把年销售额1900亿美元的商品全部交给深圳这个全球采购总部及所属的采购网络负责。同时,商业巨头家乐福也已完全把亚洲的采购中心从印度和东南亚转移到了中国。家乐福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2002年该集团在亚洲的采购额中,中国市场占了61%的份额。再以中美贸易为例。自2000年起,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对美出口最大顺差国家。2002年,美国宣称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增至1250亿美元,结果给美国造成了103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2003年,按照美国的统计,对华的贸易逆差已达1240亿美元,同比增长20.3%,已经远远超过当年对日本的660亿美元的逆差。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全球产业转移对中国未来产业格局的影响
  
  全球产业转移既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能力转移的接受企业生产技术档次不断上升。如在半导体行业,我国已经有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10家芯片公司。我国自己的半导体制造公司的技术进步也很快。从贸易结构也可以看出这一点,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在总进出口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从1998年的20.8%提高到了2002年的28%。
  2.有一些原先融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企业开始摆脱依赖的角色,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形象。这表明通过示范和效应,一些国内企业不仅仅满足于做生产能力转移的接受者,也在向自主性的国际生产方向努力。
  3.更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工业区位的选择既不一定要靠近原材料供应地,也不一定要靠近产品销售市场,而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目前我国工业投资的区位选择,最大的优势就是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形成了产业集群,在这些地区设厂较易获得上下游产业和辅助产业的配套与支援以及知识和信息的外溢。这有利于我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4.加速引进了大型跨国公司,为提高我国市场经济程度和企业竞争能力提供了标杆。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跨国公司在全球投资的大幅度扩张,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引进跨国公司。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热潮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揭幕,近年的投资力度更明显加大。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同时对我国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大批跨国企业的进入对一些开放程度较低的传统产业和一些受到关税保护较大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冲击巨大,值得重视。
  就影响和挑战而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跨国公司只是希望利用东道国的静态比较优势,而不热衷于培育发展动态比较优势,因而有可能使比较优势固定化,难以升级。我国所从事的生产链,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或装配活动。即使是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我国从事的也是劳动密集型的工序。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与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停留在劳动密集阶段,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低。同时我国发达地区的人工成本也开始升高,低成本的优势将不能充分体现。
  2.国外企业或本地关联企业与国内的产业关联松散,容易变成出口飞地。制造业配套能力差,出口加工区往往是出口飞地,与国内经济关联差。
  3.伴随着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全球性产业转移,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的战略调整出现了新的趋势。跨国公司加大了价值链两端项目的投资,即研究开发和设计,核心零部件生产以及营销和售后服务的投资;加大了重化工业等上游产业项目的投资转向第三产业服务业项目的投资。在技术、零配件、市场和合作关系上,外国企业或本地企业严重依赖于所属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则对其活动强加限制,如阻止后者在其他市场销售等。

  4.对跨国公司的长期依赖可能使得发展中国家失去经济发展的自主动力。研究表明,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依附于跨国公司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的教训就是前车之鉴。近年来,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市场地位不断上升,在一些行业凭借其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这些也正是我们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所看中的)不断构筑起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以获取较高的垄断利润。而依靠贴牌定制的“中国制造”往往只有1%至2%的利润。这就限制了我国企业进一步升级的空间。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5.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我国制造业大部分技术及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引进的后续没有跟上,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机制和优秀人才,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自主开发能力薄弱。
  6.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轻工纺织制造业、资源加工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合理。我国制造业的结构偏轻,装备制造业薄弱,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尚处于最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
  7.跨国公司的产业梯度转移还有可能将自然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的产业移入我国,这会破坏我国的生态环境。
  8.制造业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小而散”,“小而乱”。
  9.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限制了一些不很依赖劳动和土地的产业扩大投资。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面临着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譬如,印度最近两年就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另一方面,随着转移来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多,新的问题也开始出现。譬如,对外出口,这些产品的销售将面临越来越多的贸易限制和反倾销压力;对内销售,这些产品将对国内产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挤出压力等。
  
  三、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路径转移
  
  当前我国正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环境、资源、人口、社会、经济、自然的关系。要想抓住国际制造业技术和国际资本进入新一轮调整的机遇,必须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巩固制造业的集聚优势,实现从“中国制造”向研发、制造、服务“三位一体”的“中国创造”的路径转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1.必须抓住跨国公司新的投资趋势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合性的增长点
  一是把跨国公司对中国服务业投资的战略调整新趋势与我国服务业的主动发展结合起来。目前,我国的服务业比重和竞争力较为落后,甚至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正是服务业的落后,导致中国经济在全球分工中处于低价值部分,中国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收益环节。而在全球跨国投资总额中,服务业领域是跨国公司投资集中发生的领域,近年来服务业已占到跨国投资总量约60%的份额。加入WTO后,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开放程度将会越来越大,金融、保险、电信、流通等行业的跨国并购成为推动跨国投资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因此必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二是大力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促进我国重化工业等上游产业项目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中的主要问题是结构老化,缺乏向高一级进化的动力,特别是制造业技术老化问题较为严重。目前正值跨国公司产业发展战略的全球性梯度转移,尤其是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加工企业向发展中国家梯次转移,这为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促进重化工业等上游产业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为此,我国应及时调整引资战略,进一步完善投资导向,大力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配套产业,延伸主要产业链条,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及其配套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把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
  2.在有条件的区域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施园区带动,加快产业园区、镇、特色产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集约型园区和特色镇,提升园区经济和镇级经济的集约化发展水平。实施大企业带动,积极引进和发展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大的产业项目,推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产业配套和产业对接,形成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中小企业集群。实施名牌带动,大力培育和发展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强化中国区域品牌,构筑名牌群体优势,带动优势产业集约发展。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3.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优化创新环境。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加快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实施知识产权和专利带动战略,重视发明专利,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自主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形成一批产业带动力强、关联度高、优势资源集中的战略产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制定镇和行业联盟技术标准,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掌握技术标准拥有权,支持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重大自主创新项目联合攻关机制,加快建立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投入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融资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创新投资领域。完善鼓励自主创新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的社会氛围。
  4.做强做大内源型经济,做优做强外源型经济。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内源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切实抓好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领域。积极扶持发展科技型、外向型、高型等效益好、品牌优、成长性强的民营企业,支持帮助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和提升,推动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开展产品、设计、销售、研发等方面合作,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具有土地资源优势的地区要预留必要的发展空间,创造条件承接具有产业链引领和带动、辐射作用的产业高端项目。积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强与本地企业的产业配套能力。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参考文献:
  [1] 胡景岩、王晓红.跨国公司发展与战略竞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刘吉 高度关注全球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影响[J].中国企业家,2005(6):31-39
  [3] 本杰明·古莫斯(邱建等译).竞争的革命[M].广州:中山出版社,2000.
  [4] 成娟.论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基于增长极理论的观点[J].重庆工商学报(西部论坛),2006(4).
  [5] 安德鲁·坎贝尔,凯瑟琳·萨默斯·卢斯编.核心能力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1999.
  [6] 唐建军.从制造业看中国工业化数量背后的质量[J]. 重庆工商学报(西部论坛),2006(4)。
  [7] Beer Michael Nohria Nitin. Cracking the Code of Chang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0,78(3):133.
  [8] Bloodgood James M. Strategic Organizational Change within 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J].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2000,12(2):208.
    上一篇:基于户外休闲产业的统筹城乡发展武隆模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