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视角对长三角职业农民新群体的分析
2017-08-07 06:59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从经济学视角对长三角职业农民新群体的分析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 要:职业农民是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出现在长三角地区的一个异
摘 要:职业农民是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出现在长三角地区的一个异于传统农民的新群体,但是目前国内对于职业农民的定义和分类,职业农民存在的必要条件,出现的原因等基本问题存在不同的说法。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简要评析,并提出了不同观点。同时,在定性地指出了职业农民的存在的积极意义的基础上,建议政府采取积极措施为职业农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关键词:职业农民;传统农民;政策环境
1 职业农民的再界定
1.1 职业农民定义的新诠释
职业农民在我国至今尚没有统一的称呼,近似的说法主要有“农民”、“农民的职业化”等。 “农民”主要是指农村中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主,掌握农业技能、拥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发展潜力,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新型农民。(徐磐石,2006)而“农民职业化”更强调农民阶层变化的过程,是指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农业生产者的化分工、职业化发展,其实质是农民身份的转化问题(张慧,2007)。在我国,现有可查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定义是“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曲建勋,2005)。”
1.2 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比较分析
沃尔夫对传统农民(peasantry)和职业农民(farmer)的定义实际上道出了两者的最大差别。传统农民是
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它强调的是一种等级秩序;而职业农民更类似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它是农业产业化乃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
两者的具体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传统农民是“世袭”的,具有强制性,不可选择性;而职业农民是由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自我选择的,具有自主性。“世袭”而来的农民身份实际上对于目前大多数出生在农村的人来说不仅是一种被迫接受的枷锁,更大大减少了这些传统农民享受和城里人平等民主权利的机会。很多土生土长的农民因为“世袭”不得不选择了一辈子守候在随时有可能被政府征收的一亩三分地上,而作为能够翻身的“职业农民”则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意愿,他们甘愿为农,自愿事农,不以农为耻,反以农为荣。通过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工具,不仅让“农民”称号焕发出新的光彩,而且其中的佼佼者往往能够吸引一大批潜在的“职业农民”。这完全是一个心态上的质的跨越。
(2)传统农民是当地“土生土长”的,难以流动,具有封闭性;而职业农民既可以是本地人员,也可以是外地农民、城镇居民,可以自由流动,具有开放性。世袭的农民由于在身份上低人一等,因此就很自然地被政府安排在了弱势群体的行列中。弱势虽弱,却理应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为了防止这股“弱流”传染正在蓬勃发展的城市,我们的政府制定了几近苛刻的户籍制度,由此造成了传统农民流动在行政上的劣势地位。即使进了城,他们能得到的恐怕就只有歧视了。为了躲避这种歧视,传统农民只能选择种好地,卖好粮,对外面的了解也仅限于政府的红头文件和基本上只具有娱乐功能的电视了,网络至今对大多数传统农民来说更是陌生的朋友。封闭,非流动的特性窥见一斑。职业农民因为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权利,而且他们逢时而“生”,顺应了时代潮流。目前,某些地区已经从政策、保障等方面逐渐取消了城乡居民的差别,这大大降低了农民流动的成本,拓展了农民的视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职业农民的产生创造了更便利的环境。尤其是土地的自由流转,更是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了,不仅在外能赚钱了,家里的还能有一些地租收入。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3)传统农民对于经营素质、科技知识、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条件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几乎没有什么约束;而职业农民在经营素质、科技知识、劳动技能、管理经验、资金投入等方面或某一方面则必须具备良好的条件,具有很强的约束性。传统农民的传统还体现在知识,技能,资金等方面。一般的传统农民至多只在传统的种田技术上存在比较优势,而在知识,资金等方面几乎不存在任何优势。这主要是因为传统农民接受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而且农民的自有住房价值严重低于城市住房价值,可抵押能力有限。职业农民无论在知识结构,教育水平上,还是在资金、技术上都显然比前者具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