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主体化: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支撑点
2017-08-13 06:33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职工主体化: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支撑点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造的历史性任务,这个任务不亚于当年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的“第二次革命”。国有企业如何走向市场?当前理论界、企业界和经济管理部门都在探索,但从总体水平看,研究还仅仅是开始,尤其是对一些企业的成功经验还缺乏深入的、高屋建扳的理论总结。而这恰恰是理论界觅需解决的间题。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济南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近日组织省市部分专家学者,在山东水泥厂召开“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造理论研讨会”,与会同志结合山东水泥厂深化改革,扭亏为盈的成功经验,重点就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深入研讨。
山东水泥厂始建于1972年6月,国家投资原值一个亿,有着优越的生产、技术条件和地理位置。但到1989年底,该厂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额近2000万元。产量及各种经济技术指标在全国67家重点水泥企业中倒数第一。1990年,企业以调整领导班子为契机,进行了一系列的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促使企业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到1992年底,水泥产量接近50万吨,平均每年以10万吨的速度递增,实现利税1100多万元。经济效益和各种经济技术指标多数达到并超过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山东水泥厂深化改革,走向市场的基本经验是以人为本,以领导为关键,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会专家们认为,这一经验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造的本质,而且对于当前一部分尚未走出困境的国有企业来说,具有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结合山东水泥厂的经验,与会同志重点就国有企业如何依靠人的因素走向市场,提高效益,进行了深入研究。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省社科联主席刘蔚华教授认为,山东水泥厂的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国有民营”的改革思路,这个思路对于、我国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造,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国有民营”,是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
企业管理的一条成功经验,过去我们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把“国有”与“国营”混为一谈,企业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混为一谈,从而使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存在诸多弊端,严重窒息了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将国有企业民营化,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费约束的经济实体和社会实体,国家对企业只起宏观指导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增强企业管理者的凝聚力和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国有民营”不等于“国有私营”,它包括以下内涵:(1)树立职工的参与意识,增养职工的自我管理意识,建立职工参加民主管理的制度。在山东水泥厂,厂长是大老板,干部职工是中老板、小老板,职工真正成为企业一分子。(2)在企业内部通过划小核算单位、内部租赁承包等改革措施,使职工责权利挂钩,真正在体制上使职工感觉到企业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使企业与职工融为一体。(3)在企业内部单个经营项目上,实行股份制,企业、职工参股,按股分红,使职工不但有经济利益的制约,还有财产关系的制约。山东水泥厂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项目时,对发展前景广阔、效益明显的项目先由企业、职工参股,按股分红;并逐步向社会开放。山东水泥厂这些成功的经验体现了“以人为本”,以职工为本的经营管理思想。这个问题还处在探索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省社科联包心鉴研究员认为,强化企业职工主体化,是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的支撑点。山东水泥厂的成功经验正是在这方面显示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普遍指导价值。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根本属性,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益的根本源泉。但是在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政企不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因而职工是企业的主人,在为数不少的企业实际上成了一句空话,企业职工处于一种“精神疲软,,、不负责任的状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将企业推向了剧烈竞争的市场,同时也将企业职工变成了竟争主体。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归根到底要将全体职工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充分地调动起来,与企业同甘苦、共兴旺。从这个意义上,企业职工主体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内容,也只有真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真正实现企业职工主体化。山东水泥厂的实践经验生动说明,在市场经济中强化企业“职工主体化”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包含着丰富的内涵:(1)立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不是动辄用“砸”、“破”的手段解决消极因素,只有把根本着眼点放到积极因素上,才能彻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