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范
2017-08-14 05:17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转变发展方式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范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发展方式落后已成为阻碍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摘 要]发展方式落后已成为阻碍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转变发展方式是化解资源对经济快速发展的约束,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从我国社会经济运行的实际看,发展方式的转变受到以产权制度为中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约束,完善产权制度,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方面制度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发展方式;产权制度;制度创新
一、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转变发展方式是化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约束需要。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5.5%,却消耗了世界50%左右的水泥、30%的钢铁、15%的能源。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据有关专家分析预测,如果我们要实现GDP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生态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4-5倍;如果要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必须提高8-10倍。显然,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这样一口众多、很多重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中大国无法承受的。
(二)转变发展方式是扩大内需,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內在要求。我国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1.7%,增加到2006年的40.7%。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2000年的63.8%,降到2006年的38.9%。与投资相比较,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更为强劲、可持续。研究表明,我国投资每增加1%,可拉动GDP增长0.2%;而居民消费每增加1%,可拉动GDP增长0.8%。消费不足不仅削弱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且会使投资增长得不到最终消费需求的支持而成为过剩生产能力,并进而引发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增长困难等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我国周期性经济总量失衡与通货膨胀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依靠投资快速增长来维持经济高速增长所导致投资与消费的不协调。因此,转变发展方式,扩大消费需求,是促进消费和投资的协调发展,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三)转变发展方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促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也会拉大国民收入水平的差距,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由20世纪70年代末的0.16,提高到0.45以上,贫富差距已达到国际公认的中等水平和警戒线。收入差距体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其中,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最为突出。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1,构成了全国收入差距的60%以上。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已成为引发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由于高收入阶层消费倾向低,低收入阶层消费倾向高,社会收入过分集中在高收入阶层会降低社会消费倾向。因此,缓解突出的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
(四)转变发展方式是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推动力不足,近年来这一格局不仅没有改变,反而继续强化。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41.5%减低到的3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7%降到38.6%。三次产业间的不协调,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而且影响到第二产业自身的持续发展。产出等于支出,没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就没有较高的可支配收入,也就不可能有大量的服务性消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而提高人员的收入水平,扩大社会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并通过乘数效应,促进国民收入的发展和率增加;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所引起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的产业兴起,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创造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