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经济法支持范文
2017-08-18 01:54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经济法支持范文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理念支撑 制度支持 [摘要] 从经济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理念支撑 制度支持
[摘要] 从经济法的宗旨与价值理念对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支持进行分析,就我国目前实行农业产业化尚缺的各种资金供给、技术及科研政策等方面,提出在经济法域内支持的各种构想,从而提升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速度。
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对于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尤显重要。我国加入WTO,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又使我国基础薄弱的传统农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必须建立自主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实现农业产业化。
(一)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其目的就是加强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在新形势下,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竞争力是相当薄弱的,农业产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它综合地发挥了生产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诸多优越性,为有效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农业生产效益低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农业科技含量低、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农业深层次矛盾提供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重要现实途径,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1.新型的国际农业市场形势要求我国农业走产业化道路。众所周知,我国的耕地只占世界耕地总量的7%,供养了占世界21%的人口,1997年以后,中国是农产品的纯出口国,每年顺差在50亿美元左右[2]。在加入WTO之后,国外农产品进口压力加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困难增加。如果不能抵御进口农产品的冲击,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势必加剧国内农产品的“卖难”,影响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以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3],这就要求我国农业改革的核心是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提高非均衡农业竞争力。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农业实行产业化。我国工业化速度加快,所需求的工人数量不断加大,导致许多地区的原农业人员进入城市。同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也导致了大量的农田荒芜,致使农地的使用效率低下,这对于土地本来就稀少的国家来说是很危险的。这就需要国家对现有土地进行整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对农业的基础投入。而目前我国产业间发展极不平衡,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对于一口大国来说是基础,对农业进行产业化有利于农业从单纯原料生产向完整的产业体系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以提高农业对国家GDP的贡献率,追求产业间平衡协调发展。
3.实现农业产业化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如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农业自身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较弱、农业的科研发展水平有限以及农业在现代商业化金融体系中融资能力较差等内在缺陷。
(二)实行农业产业化需要经济法的支持。实行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去弥补市场的内在缺陷。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形式,肩负了重要的使命,这也被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所证实,曾有学者这样写道,“经济法是随国家与法的出现而出现的,因为经济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国家干预经济。”[4]虽然这一表述并不是很全面,但也足见经济法的国家干预经济这一特性。我国的农业基础薄弱,在经济发展中逐渐滞后,这就更需要国家进行政策性的扶持。
1.从国家调节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实行农业产业化需要经济法支持。高王凌在《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指出,“政府的直接干预和多方面地插手管理,在中国决非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是一个近代现象。在几千年前,政府即曾全面地控制着经济和社会的生活(当然其表现形式与现代条件之下有所不同),我把它称为古代的‘大政府时代’。即使是在干预的‘低潮时期’,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仍持有一种统筹的意识,看似未插手,却又似是而非,有质而无形,无居而不在。”[5]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对田地的赋税以及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在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中,早在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奴隶制国家颁布的《汉穆拉比法典》就对土地的国家所有权和土地的法律保护作出了规定,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的某些国家直到目前对于农业一直都给予大量的政策扶持,包括价格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科研技术的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