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进程中城市用地发展与土地增值问题
2017-08-24 01:32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信息化进程中城市用地发展与土地增值问题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フ 要:信息化进程给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带来诸多影响,信息资源作为
フ 要:信息化进程给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带来诸多影响,信息资源作为生产力和生产组织的关键因素对城市经济和城市用地状况产生了重要影响,城市的土地价值因为这些变化而表现出新的特征。
关键词:信息化;城市用地;土地增值
一、城市土地增值的经济学原理及相关研究
城市土地价值增值是指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形成土地价值与土地资本的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有供求增值、用途变更增值、投资增值、技术进步增值以及城镇规划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影响。
在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方面,芝加哥学派发展了城市功能结构理论,运用社会经济学理论分析城市用地问题。Burgess研究了同心圆理论,Hoyt提出了扇形区理论,Harris和Ullman发展了多核心理论,Russwurm研究了区域城市模式,Muller探讨了大都市结构模式。随着城市向信息化发展模式转化,数字城市、信息港、虚拟城市、比特城市等理论和概念相继涌现。
在区位理论方面,阿尔申德•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代表了古典区位理论研究的主流。克里斯塔勒提出的中心地理论界定了中心地、中心地功能及中心度的概念和划分依据。上世纪90年代, Harrington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取决于劳动力来源和成本以及顾客的区位。Castells则指出由于市场状况的不确定,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区位选择依赖于具体的产业功能间的关系,表现出弹性的区位模式。
在地租理论方面,李嘉图、杜能在配第《赋税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此后马克思提出了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的地租理论体系。上世纪60年代,Alonso、Mills等经济学家在传统的地租理论中引用边际分析,创立了新古典主义城市地租理论。 Alonso在竞租理论和空间均衡模型中引入了区位平衡的概念。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二、信息化条件下城市的发展与组织
1.信息化影响下的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
依靠科技力量、社会交互和群体协作,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交换承担起全局性的战略任务。信息和知识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信息资源对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逐渐超越了工业化生产组织的影响,成为左右社会组织的主要因素(陈静,2004)。
第一,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看,信息产业正逐步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提升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重,直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此外,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制造业提供了高科技的生产设备,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与劳动生产率;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传统产业的管理决策模式趋于规范有序、合理科学;三是增强了产品本身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信息与服务为主体的产品在社会总产品中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黄炳坤 等,2008)。
第二,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看,智力与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资本和财富。人力资源与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方式得以共享,从而有效地提高资源使用率,降低成本,缩短周期,提高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在信息化影响下的城市结构重组也将拉大城市的差别。信息化在扩大贸易范围、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因其连接的不均衡性造就了新的电子边疆。
第三,从社会生活空间的角度看,人们通过网络的触角所采集到的信息较之工业社会呈级数增长,商务活动、了解新闻和发表言论等等不再局限于固定的物理场所,变得越来越便捷和非物质化,消费、娱乐、、交流等行为方式也越来越依托于各种电子设备和相关软件,形成虚拟与自由的社会文化生活空间。在此之上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也日趋离散化。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2.信息化条件下城市用地发展的变化
随着工业经济向信息服务型经济的逐步转型,信息社会的城市面临着空间分布模式的重构。一方面,由于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城市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挣脱集聚作用的束缚,布局趋于分散和随意,地理区位差异可能因此而相对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