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毕业论文范文5--兼论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论

2017-08-27 02:30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范文5--兼论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论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10098860(2008)02007906 Again on Mao Zedong餾 Thought of Balancing the Interests of
:10098860(2008)02007906

Again on Mao Zedong餾 Thought of Balancing the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and Developing Harmoniously
——Also on the methodology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XU Min瞙ua & LIU Xi瞘ang
(Scientific Socialism Department of Jiangsu Party Institute, Nanjing 210004, China)

Abstract: The thought of balancing the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and developing harmoniously in our socialist construction was firstly proposed and implemented by the leading group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among which Mao Zedong had the high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and made the largest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This article expounds Mao餾 chief ide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balancing the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and developing harmoniously in his exploration of the road to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of methodology he provided us to build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A Harmonious Society; Mao Zedong; Balancing the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Developing Harmoniously; Methodology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一直在追求社会和谐。儒家、墨家、道家的学说,都有和谐思想的论述。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提倡“天人合一”。真正把“和谐社会”提到科学理论高度的是马克思。换句话说:人应当融入社会,社会应当融入人,这才是高度的和谐。[1]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任务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现代弘扬,更是对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的一以贯之和继承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说,“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哲学意义上说,和谐的本质是指事物在发展中的一种平衡状态。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关注发展中的平衡,倡导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始于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其中毛泽东的理论成就和历史贡献最大。 中国大学排名

众所周知,毛泽东的一生、尤其是晚年过多地强调“斗争哲学”,甚至出现过“文化大革命”的重大失误,但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创者,毛泽东最早提出经济社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主张,提出了许多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独到见地的观点,在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中也有较为充分的体现。具体言之,他的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社会和谐发展的理论依据方面,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毛泽东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精髓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矛盾论,成为他的社会和谐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在上世纪50年代,他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理论,为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一样存在着矛盾,只是矛盾性质和解决矛盾的方式与阶级社会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们是推动社会主义前进的动力,可以通过自身制度的完善来加以解决;我国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些关于矛盾的理论观点,成为中国工业化初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的思想认识基础。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2. 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提出统筹兼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毛泽东在这一问题上,提出了统筹兼顾推进工业化的思想。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出了实现工业化要统筹兼顾重大关系,主要有: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适当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强调发展内地工业;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用加快发展经济的办法实现国防现代化;统筹安排国家、生产单位、劳动者个人的关系,正确处理国家和农民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强调扩大地方权力,调动其积极性。另外,还提出了正确处理大型和中小型企业、积累和消费、汉族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和学习外国的关系。此外,毛泽东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一系列方针。一是在发展国民经济上,总结“大跃进”的教训,提出“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根本方针;二是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确立为正确处理和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努力营造民主稳定、充满活力的政治局面;三是在文化建设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本方针;四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力量上,“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各方面问题,坚持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包括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直接间接的力量来建设社会主义,同时强调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国家建设的立足点。
3. 在兼顾各方面群众利益方面,高度重视农民的利益,体现公平正义
在工业化进程中,毛泽东在承认农业作为资金积累的源泉的同时,始终要求顾全国家与农民利益,保护农民利益。首先,除了遇到特大的自然灾害外,必须在增加生产的基础上,争取90%的农民每年的收入有所增长,10%的农民不增不减,如有减少的,也要及时想办法予以解决。向缺粮地区供应粮食,一般略有补贴。其次,要统筹兼顾农民的付出和收益,坚持“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原则不能剥夺农民,应该给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一定的自主权。再次,认为农业是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要母鸡生蛋,先要给米吃”。一要开源,就是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业增产,特别要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二要节流,就是要节衣缩食,发扬过去党政等人员“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优良传统,减轻农民负担。最后,缩小剪刀差,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团结农民,使工农业产品之间等价交换或接近等价交换。按照正常价格统购农产品,使农民不吃亏,而且收购价格要逐步有所增长;向农民供应工业品,采取薄利多销、稳定物价或适当降价的政策。“我们没有苏联那种义务交售制。我们对工农业产品的交换是缩小剪刀差,而不是像苏联那样扩大剪刀差”。[2](P566)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4. 在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上,善于打破常规、开拓创新
毛泽东丝毫不迷信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论断,而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中国的基本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指导中国建设的实践。他经常打破常规,提出了很多具有开创精神价值和现实作用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一,在现代化目标设计上,毛泽东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判断,更反对“言必称希腊、罗马”的欧洲中心主义,而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世界工业化理论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第二,在建设道路上,毛泽东明确反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痛苦的、两极分化的工业化道路,也不满意苏联、东欧的工农业失调的工业化。他强调,中国要坚持“两条腿走路”,走“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中国式的第三条工业化道路。第三,在解决现实问题的策略上,对经济体制进行三次大胆探索改革,提出中国的“新经济政策”。主要包括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允许搞一点“独立王国”;为冲破纯而又纯的所有制,主张“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认为中国“很需要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这个科学概念,认为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联系,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率先突破了产品经济模式;在农村贯彻《六十条》,在工厂贯彻《工业七十条》,改革农村所有制。

    上一篇:毕业论文范文4--当前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三大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