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2.2 中医各证型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比较结果见表2表2 年龄与乳糖不耐受的比较比较
3.2.3 中医各证型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比较结果见表3。表3 中医各证型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比较总比较,P<0.05;组内比较,P<0.008
统计结果:中医各证型组间比较P=0.02<0.05,差异有意义。组内比较P值均大于0.008,差异无意义。其他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发病率最高,依次为其他型>脾虚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
3.2.4 中医各证型与乳糖不耐受比较结果见表4。表4 中医各证型与乳糖不耐受比较总比较,P<0.05;组内比较P<0.008
统计结果:中医各证型组间比较P=0.018<0.05,差异有意义。组内比较P值均>0.008,差异无意义。乳糖不耐受总的发病率为70.5%,脾胃虚弱型最高75.2%,其他型次之70%,脾胃湿热型65.3%,脾虚气滞型56.2%。
3.2.5 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5。表5 相关性分析参数A参数Br 值P值小肠细菌 呼气氢(mg/m3)乳糖不耐受 呼气氢mg/m30.2350.000脾胃虚弱型小肠细菌 呼气氢mg/m30.0760.2(积分值)乳糖不耐受 呼气氢mg/m30.4330.000P<0.05有意义
统计结果: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呼气氢值与乳糖不耐受值呈正相关,且相关性有显著意义。脾胃虚弱型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乳糖不耐受呈正相关,且相关性有显著意义。
3.2.6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情况与乳糖不耐受比较结果见表6。表6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情况与乳糖不耐受比较P=0.04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7 中医脾胃虚弱证型与乳糖不耐受的比较结果见表7表7 脾胃虚弱情况与乳糖不耐受的比较脾胃虚弱证型总例数无例率(%)轻例率(%)中例率(%)重例率(%)发病率(%)
统计结果:脾胃虚弱型轻、中、重三组通过秩和检验P=0.00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脾胃虚弱重型组乳糖不耐受发病率最高。
3.2.8 中医脾胃虚弱证型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比较结果见表8表8 脾胃虚弱情况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比较脾胃虚弱证型总例数阴性例率(%)阳性例率(%)发病率(%)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4 讨论与结论
中医小儿腹痛各症型的发病情况:脾胃虚弱型(54.2%)、胃肠湿热型(32.2%)、脾虚气滞型(6.1%)。且年龄越小,证型越单纯,以脾胃虚弱发病率较高;年龄越大,证型越复杂。
中医小儿腹痛乳糖不耐受发病率为70.5%,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发病率为56.1%。肠细菌过度生长与乳糖不耐受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7+~12岁为主要发病年龄,与性别无关。
中医脾胃虚弱型的乳糖不耐受发病率最高(77.5%),随着脾胃虚弱型轻、中、重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