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本研究显示小儿腹痛乳糖不耐受发病率为70.5%,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发病率为56.1%。随着年龄的增大,患儿乳糖不耐受的人数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人数增多,总体差异有意义,其中7+~12岁组乳糖不耐受的人数增多较显著。杨月欣等[5]在北京、上海、广州和哈尔滨四大城市从3~13岁儿童中随机抽样调查了中国儿童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结果表明,3~5岁、7~8岁和11~13岁组儿童中,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分别为38.5%,87.6%和87.8% ,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分别为12.2%,32.2%和29.0% ,该研究证明我国87%的儿童乳糖酶活性下降的年龄在7~8岁。我国儿童乳糖吸收不良高于40%,为儿童功能性腹痛重要病因。
中医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儿科著名医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论述,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多虚证。脾常不足不仅指脏腑娇嫩,也包括运化功能的不足。脾胃居于中焦,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脾气升,胃气降,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正常脾胃的生理功能是纳和化、升和降的协调统一。小儿若禀赋不足或饮食喂养不当,过食肥甘生冷,损伤脾胃;或感受外邪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运行不畅,阻滞气机,升降失司,不通则痛。小儿素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因此脾虚是小儿腹痛的发病基础,脾胃弱易使脾胃失和,纳运失司,而出现脾胃虚弱的证型;脾胃虚弱,水谷运化失节,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滞久生热,湿热互结,发为脾胃湿热证型;脾胃虚弱,脾失健运,食积中焦,气机壅滞,而出现脾虚气滞证型。中医根据临床辨证分析,认为乳糖不耐受的病机主要在于脾不健运,乳食不化,急性发病多湿热,慢性、迁延性者多脾虚,均易挟食滞。
本研究证实:中医小儿腹痛临床辨证分型以脾胃虚弱型最多(54.2%),其次是胃肠湿热型(32.2%),而脾虚气滞型(6.1%)较少。随着年龄增长,脾胃虚弱型的发病率减低,但证型变化复杂。因而本研究将中医辨证分型与腹痛小儿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乳糖不耐受情况相联系。研究结果证实,以脾胃虚弱型的乳糖不耐受发病率最高(77.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脾胃虚弱型轻、中、重的变化,乳糖不耐受发病率增高,程度加重,呈正相关。小肠细菌过度生长阳性率为56.1%,以脾虚气滞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发病率最高(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此外,本研究还证实: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呼气氢值与乳糖不耐受呼气氢值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性(P<0.05),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乳糖不耐受情况与性别无关,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增高,这与王茂贵等[6]的研究相符。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小儿停乳后乳糖酶减少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饮食种类增加,损伤脾胃有关;细菌过度繁殖造成小肠吸收不良的机制也很复杂,仍有许多问题尚未彻底阐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可能与小肠细菌引起小肠结构异常,动力障碍,以及胃酸减少等杀菌能力下降有关[7~9]。
呼气氢试验灵敏度高、专一性强、简单、非侵入性、不良反应少。国内外大量试验证明呼气氢试验诊断乳糖酶缺乏症的精确可靠,现已完全取代了口服糖耐量试验;并且呼气氢试验诊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是唯一可以在临床常规开展的方法。目前,呼气氢试验在中医儿科领域研究甚少。所以呼气氢测试仪在科研及临床上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