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腹痛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分布规律及其与呼气氢试验检测结果的关系,了解小儿腹痛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及乳糖不耐受情况。方法对经中医辨证为腹痛的患儿进行呼气氢检测,并对各证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乳糖不耐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小儿腹痛中医各证型的发病率以脾胃虚弱型最高(43%)。呼气氢试验检测结果表明脾虚气滞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发病率最高。脾胃虚弱型乳糖不耐受发病率最高。结论随着脾胃虚弱型轻、中、重的变化,乳糖不耐受发病率增高,程度加重,呈正相关。
【关键词】 小儿腹痛; 中医辨证分型; 呼气氢试验
小儿腹痛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小儿腹痛以功能性胃肠病居多,占90%以上[1],以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脾虚气滞型为主的3个证型。目前有关中医证型与呼气氢试验(乳糖不耐受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关系的研究甚少,我们选择了小儿腹痛为研究对象,以呼气氢试验作为指标来进一步研究探讨其与中医证型间的关系。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528例4~14岁患儿均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门诊,男性318例,女性210例。
1.2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2,3]根据1996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医量化诊断标准》症状诊断标准;中医小儿腹痛诊断标准[4]根据1993年由李乾构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中医胃肠病学》诊断标准,分为脾胃虚弱型: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胃纳不佳,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脾胃湿热型:腹部胀痛,腹满,大便不爽,食欲减退,烦躁不安,口渴不欲饮,手足心热,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脾虚气滞型: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疲乏,嗳气返酸,胸闷,喜太息,大便不畅。舌淡,苔薄自,脉沉细;其他型:症状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不能用以上3型解释者。
1.3 腹痛诊断标准根据2006年《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小儿疼痛的评估证型诊断;将症状分为轻症(﹢)腹胀痛,能静卧或活动自如,无需安慰;中症(﹢﹢)腹胀痛,或时时发作,能忍。持续30 min可自行缓解;重症(﹢﹢﹢)腹胀痛剧,痛时俯仰不安,紧张呻吟,或发作频繁,持续1 h以上。
1.4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辨证标准者。②年龄4~16岁腹痛每周至少发作1次,间歇或持续发作,没有可用以解释这些症状的炎症性、器质性、代谢性疾病的依据;③受试者近1个月内未曾应用抗生素及灌肠术;④患儿在检查前一日未进食奶制品、豆类、麦面食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晚餐后至次晨不再进食。
2 观察方法
采用陕西时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SC-2000A型测定仪测定。待呼气氢测定仪稳定后开始,让患儿尽最大力气把一口气体吹入带活瓣之贮气袋内,用50 ml空针迅速抽取30 ml气体注入呼气氢检测仪内进行检测。纪录检测结果,连测3次。口服20%乳糖溶液[2 g/(kg·次),最大量50 g],每30 min测定1次呼气氢浓度,90 min后结束。
2.1 观察指标呼气氢测定:诊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早晨空腹测呼气氢值>1.8 mg/m3呈高基线表现,可认为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乳糖不耐受:首先检测空腹呼气氢,然后口服20%乳糖液2 g/(kg·次),呼气氢值1.8~2.2 mg/m3为轻度乳糖吸收不良;2.2~5.4 mg/m3为中度,≥5.4 mg/m3为重度。
2.2 统计学方法记录患儿临床症状中医辨证分型及六次呼气氢实验数据。把收集到的症状及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进行初步整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并对有关联的资料作相关性分析。
3 结果
3.1 可行性分析4组中医证型患儿年龄、性别比较,(总比较P<0.05,组内比较P<0.008),各组总体比较和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意义,具有可比性。
3.2 临床观察
3.2.1 年龄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比较结果见表1表1 年龄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比较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