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小儿腹泻疗效的常见因素(2)
2014-05-04 01:04
导读:不合理。 5.2 腹泻患儿脱水程度评估不准确,轻、中度脱水,可以在门诊由医务人员指导母亲给病儿ORS液,并根据病儿年龄和体重推算最初4小时ORS的用量
不合理。
5.2 腹泻患儿脱水程度评估不准确,轻、中度脱水,可以在门诊由医务人员指导母亲给病儿ORS液,并根据病儿年龄和体重推算最初4小时ORS的用量(按75mg/kg给予),同时指导母亲继续喂母乳,随时检查并评估病儿脱水情况,重度腹泻的病儿腹泻时水和电解质的丢失速度明显快于给ORS的速度,且重度脱水的患儿丢失水分达体重的10%以上,其危害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很快造成死亡。应该及时有效地采用静脉补液疗法。所以脱水程度判断不准确,治疗方案选择就不合理。
5.3 电解质代谢紊乱补充不及时:吐泻病儿从胃肠液中丢失大量的钾,一般静脉补液3-4小时后,病人有尿,可给口服或静脉缓慢均匀滴入,如补充不及时可出现腹胀,腱反射低下,心肌受损,腹泻合并有佝偻病的患儿在输液后,由于血液稀释出现低钙血症,若补充不及时就会出现手足搐搦。个别补液后出现抽搐的患儿,用钙无效,应考虑到低镁血症的可能,可用25%的硫酸镁0.2ml/kg,深部肌肉注射,每日2次,症状缓解后停用,若不及时补充,也影响患儿疗效。
5.4 抗生素应用不合理。没有根据大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有针对性地用药,盲目使用抗生素易致肠道菌群紊乱,自身抗病能力下降,病情恶化并迁延。
5.5 腹泻伴发热患儿滥用激素和抗生素作退热剂,经常掩盖病情,耽误诊断和治疗。
总之,小儿腹泻虽然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每个儿科临床医生都会诊治,但往往因为病情轻重估计不足,对腹泻的分类不准确,对病因判断不准确,对病情变化观察不仔细,不认真,治疗不及时,不合理,导致疗效欠佳或病情加重,因此要求儿科临床医生对小儿腹泻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全面分析病情,细致观察病情变化,灵活机动,因病施治,不要千病一方,要综合分析,正确诊断,既要重视原发病又要考虑到并存疾病。综合治疗,才会取得更好、更快、更合理、更理想的疗效,为促进儿童的健康和儿童保健的发展,作为儿科临床医生比较可行而且有效的是利用家长带病儿来就诊的时间向家长宣传并讲解有关疾病的预防措施,使母亲认识到她在保证小儿健康中起者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称职的儿科医生,不但会预防和治疗小儿疾病,而且会对家长进行健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