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关键词] 药用芦荟;品种;无公害;栽培
芦荟是百合科芦荟属(Aloe L.)多年生常绿肉质植物。芦荟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据考证,最早把芦荟用于医治人类疾病的是5 000年前的古埃及人。德国籍的古埃及学者耶比鲁斯在古埃及金字塔的木乃伊棺里,发现的纸莎草古书中就记载着芦荟的药效,这是人类发现的最早的有关芦荟记载的文字。隋末唐初中国始有芦荟的文字记载。据《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书记载,中国古代的医药学家们把芦荟当作一种可“明目镇心”的清热寒药来用。现代医学证明芦荟对糖尿病、胃肠病、气管炎、消化系统出血、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肝病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保健作用,另外对溃疡病尤其是口腔溃疡的治疗,对烧伤、烫伤、毒虫咬伤的治疗,效果亦佳[1]。本文对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品种进行了介绍,并简要叙述了无公害栽培技术,以期为芦荟品种的合理利用和安全、优质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具有药用价值的品种
全世界有野生芦荟约300多种,另外,还有变种和杂交种约200多种。品种不同,其药效成分和含量也不同。众多种类的芦荟中,可供药用的约有10余种,可食用的有6种,其余用于观赏[2,3]。
1.1 开普芦荟(Aloe fero Mil1) 又称青鳄芦荟、好望角芦荟、非洲芦荟,原产南非。株形很大,叶色深绿,叶缘有红褐色角质齿,30片~50片叶簇生于茎顶。茎粗而长,株高3 m~6 m。初春在叶腋中抽出总状花序,花色橙黄色,结蒴果,靠种子繁殖。在《希腊本草》、《德国药典》等书中记载的药用芦荟就是开普芦荟,因此又叫药典芦荟。从叶子的切口中收集滴落的汁液,起初为黄色,以后变成褐色,经日晒干燥后成块,粉碎后就是药典中记载的“芦荟末”。采割叶片时,有丰富的深黄色汁液,收集此液,蒸发浓缩,冷却凝固,即得“肝色芦荟”干胶。将汁液用狂火煮沸浓缩,冷却凝固,可得“光亮芦荟”干胶。富含芦荟大黄素和β猜荟甙。该品种主要用于生产芦荟干胶。
1.2 树芦荟(Aloe arboresens Mil1) 又称日本芦荟、木剑式芦荟、木立芦荟,在我国民间称为龙角芦荟。原产南非,主要产于日本。叶片灰绿色细长,叶肉厚实,背部突出,两边呈锯齿状,主干茎部不断长出侧枝,可用作插枝繁殖,冬天抽穗开花,花像纺锤形,红色。含较多的芦荟大黄素,备受人们喜爱,已形成商业化生产,适合于加工成干粉,保健品,鲜叶可食用和药用。
1.3 库拉索芦荟(Aloe barbadensis Mil1) 俗称美国芦荟。又名巴巴多斯芦荟、翠叶芦荟、沙漠芦荟、真芦荟等。原产中美洲的巴巴多斯岛和库拉索岛。茎短,叶呈螺旋状或轮生排列,披针状,叶长30 cm~70 cm,先端渐尖,基部宽4 cm~15 cm,边缘有小齿。叶灰绿色或蓝绿色,上有白色斑点,随叶片生长白色斑点逐渐消失。花黄色但不结籽,靠侧枝分枝繁殖。是目前利用最广泛的品种。含有丰富的凝胶,可加工成干粉、凝胶,鲜叶可直接食用、美容、药用。美洲大量栽培,中国也有栽培。
1.4 元江芦荟(Aloe yuanjiangensis Xiong Zheng sp.nov.) 别名亚哈菲、逼火丹、碧合草、火炼丹等。在我国云南干热河谷、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广西、台湾以及缅甸、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分布。须根发达,具粗壮根状茎,长者可达1 m多。株型较松散,高1 m以上。叶簇生于基部,直立,叶在苗期呈螺旋状排列或轮生排列两种,到成株期呈螺旋状排列。叶肥厚汁多,狭披针形,皮壁较薄,叶片在生长过程中出现不规则的扭曲,两面平滑,先端渐尖。叶呈浅绿色,上有白色斑点,随叶片生长白色斑点逐渐消失。叶缘上有钝硬齿。被认为是早先引入的库拉索芦荟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