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国外有关学派的观点(2)

2014-06-11 01:59
导读:2.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即当前未曾注意到,但一经他人提醒或自己集中注意、努力回忆即可进入意识的心理活动,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潜意识内的观念

  2.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即当前未曾注意到,但一经他人提醒或自己集中注意、努力回忆即可进入意识的心理活动,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潜意识内的观念首先进入前意识才能到达意识界。前意识的作用是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要求和个人的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
  3.潜意识(unconsciousness)又译成无意识,是不能被人意识的。正常人的大部分心理活动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大部分的日常行为是受潜意识驱动的。一个人如果把生活中所有的愉快的或不愉快的信息或经验都保存在意识领域中,那是承受不住的。于是,那些为自己的道德理智所不容的欲望就被排挤到潜意识领域中,这一过程被称为压抑(repression)。潜意识里的心理活动内容包括人的原始的盲目的冲动,各种本能活动和被压抑的愿望。按弗洛伊德的观点,被压抑的愿望主要是与幼儿时期性发育过程中的创伤性经验有关,压抑在潜意识最底层的欲望是幼儿时期的性欲。潜意识是人类心理原动力所在,其活动是遵循“享乐原则”(principleofpleasure)。因此这些活动的内容、观念或欲望如要进入意识,就要受社会道德标准的检验而遭到拒绝。但如不闯入意识界,就得不到满足。而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以满足其愿望或欲望为前提的。为了使这些被压抑的观念或欲望能出现在意识中,只能乔装打扮,变相出现而获得间接满足。梦就是以这种形式来获得愿望的满足。神经症病人的各种症状,以及正常人偶然的失误如写错字、说错话、做错事或暂时遗忘都是变相满足的表现形式。潜意识的概念是弗洛伊德学说的基础,而对梦的研究则是了解潜意识活动的有效方法。因为梦具有象征作用,对显梦的分析可以揭露其隐藏在潜意识中欲望的含意。 中国大学排名
  弗洛伊德后来又将他的学说作了修正和补充。他所指的欲望主要是指力比多(lipido)即“性力或欲力”,一种有很大动力的本能。凡能引起快感满足自己需要的活动皆属于“性(欲)力”的活动。人生下来就开始了“性”的活动,从母亲的乳头或人工乳头中满足了饥渴的需要。从出生到一岁半左右主要从刺激口腔的部位得到快感,称为口欲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欲的部位和感觉也有了改变。一岁半至二岁时期,多半从自身大小便中得到快感满足,称为肛欲期。三岁至五岁,儿童开始注意两性之间的差别,而转入性器官欲期。六岁至十二岁,儿童的性力从自己的身体转移到外界:学习和游戏,这一时期称为潜伏期。最后到青春期就进入两性期。弗洛伊德把性力的顺序发展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婴儿从母亲的乳房和爱抚拥抱中得到满足,如果婴儿失去母爱就会在人格上发生倒错。在幼儿期男孩因爱母而仇父,女孩因爱父而仇母,形成恋母仇父情结,即所谓奥迪柏斯情结(Oedipuscomplex)。奥迪柏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杀了他的父亲,娶了他母亲,犯了杀父、乱伦两种罪恶。奥迪柏斯原来是一个弃儿,并不知道他杀的娶的是他的父母,弗洛伊德使用这一术语并不恰当,仅是说明幼儿如产生这种念头和行为是不为大人所允许的,于是就把这种欲望压抑到潜意识层去形成情结。情结是指在潜意识层中挟有情感力量的一组观念。如果欲力在前三个时期中得不到满足,人格的发育就会受阻而停滞在这个阶段。因为这时期性欲的目的和对象都是错的,所以影响了他的人格的发展,至成年期成为性倒错者。神经症和精神病也是由于欲力倒退或固定在最初的性欲水平所引起。弗洛伊德以欲力的动力变化说明人格的发展,所以他的学说称为精神动力学说。他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又称它我或私我,包括各种本能欲望,有即刻要求满足的冲动倾向,处于潜意识的最深层,按“享乐原则”行事,是人格的原始部分。“超我”是道德和良心的自我,按“至善原则”(principleofideal)行事,是人格最后形成的最文明的部分,按社会伦理道德监督“自我”的表现,不让它有越轨的行为。“自我”存在于意识中,按“超我”的要求,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自己的行为,按“现实原则”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在人格结构中“自我”从中志着中介作用,使两者之间保持平衡。一旦“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达到“自我”不能调节的程度,就会以病理的形式-例如焦虑,一种弥漫性的恐惧感-表现出来。由于三者经常处于矛盾冲突之中。于是产生了应付矛盾的防御机制称为心理防御机制(mentaldefensemechan-ism)或自我防御机制(Egodefensemechanism)通过这一机制使“本我”得到一定的表现而不触犯“超我”,为现实所接受,不引起“自我”的焦虑反应即不引起心理矛盾,或不使心理矛盾激化。心理防御机制有很多种:如压抑(repression)、升华(sublimination)、投射(projection)、补偿(compens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否认(denial)、倒退(regression)等。每一个个体会使用某一个防御机制来应付生活中的挫折以减少焦虑。但人们所遇到的挫折和冲突情景各不相同,常常是多个防御机制组合起来同时运用。因其中多数防御机制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导致了病态行为和精神障碍。
上一篇:TACE后中药As2O3局部连续灌注化疗治疗肝癌26例临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