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有关学派的观点(3)
2014-06-11 01:59
导读:由于弗洛伊德治疗神经症病人是通过自由联想这种谈话方式来发泄其内心的苦闷情感而获得疗效,一反当时的传统观念,即不从 生物学 观点而从心理学观
由于弗洛伊德治疗神经症病人是通过自由联想这种谈话方式来发泄其内心的苦闷情感而获得疗效,一反当时的传统观念,即不从
生物学观点而从心理学观点去解释疾病的病理现象和治疗疾病,发现了很多在疾病诊断、治疗中所未接触过的但与发病有密切关系的现象。弗洛伊德把从病人身上获得的材料进行推理和概括,由此所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得到医学界人士的拥护。但是在他的学说中把一些本能,特别是性本能活动(即“欲力”)作为推动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源泉,如婴儿吸乳刺激嘴唇、排尿排粪松弛膀胱和直肠的紧张而带来的快感归之于“性”的要求和满足,认为婴儿的人格完全属于“本我”,则纯属主观臆断。弗洛伊德强调了心理因素在个体和环境相互关系的动力作用,认为它们能成为躯体机能失调的致病因素,在当时这一观点不失为一个较大的贡献;然而他把精神和躯体对立起来,视为两个独立成分,人的心理活动正常与否取决于内部心理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调节如何,这种缺乏自然科学根据的论断在解释心身疾病时就显得牵附会了例如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发展建立起来的心身医学体系,以美国阿历史山大(Alexander)和佟巴(Dunbar)为代表的学派就是用精神动力学派的观点来解释心身疾病的。他们先后发表了有关躯体疾病转化和特殊情绪冲突的理论和文章,认为情绪压抑或冲突是某种躯体疾病的原因:被压抑的愤怒导致心血管系统的机能障碍,有关性活动的忧郁可引起呼吸系统的机能障碍,婴儿时期需要未获满足则引起消失系统的溃疡病等等,症状只是躯体器官的象征性语言。而这些心理矛盾和冲突又是深藏在潜意识中的,是无法加以客观证实的,只能通过精神分析法从潜意识中找出其致病原因。潜意识中的特殊心理冲突可引起病人的焦虑和一系列心理防御反应。在某些易感者,通过相应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改变,导致所未支配的特殊内脏器官的病理改变。由于心理动力学派在解释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机制上拿不出有力的科学依据,只靠逻辑推断,因而它在学术上的影响已成为历史。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