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均属门诊病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4~77岁,平均55.4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9年。
1.2 治疗方法
每位病人内服自拟中药方:生地、青黛、升麻、知母、黄连、徐长卿、花粉、紫花地丁、野菊花、血经草、肉桂、川木通。若脾胃虚寒大便溏薄,去知母、青黛,黄连减量,加淮山药(炒)、茯苓;病久气虚不足者加黄芪、白术;气阴不足者加西洋参、麦冬。热重者加忍冬藤、丹皮。大便秘结加熟大黄。每日1剂。另配西药转移因子肌注;前1个月每周肌注2次,每次2 ml。第2~3个月每周肌注2 ml 1次。一般只需肌注1~2个月即可。
1.3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局部溃烂和灼痛及溃疡面愈合。有效:症状缓解、疼痛减轻。无效:症状、疼痛、溃疡均无改善甚至加重。
1.4 治疗结果
30例病人经治疗后,14天内治愈18例,占60.0%;20天内治愈9例,占30.0%;好转2例,占6.7%;1例无效。有效率96.7%。
2 典型病例
例1,患儿,男,7岁。因“口腔黏膜溃烂,局部灼痛,反复发作1年未愈”于2005年10月15日就诊。曾局部封闭,涂擦外用药,中西药治疗均未见好转。患儿形体消瘦,舌质红,唇红,少苔,口腔内有十余处溃疡面,疼痛不欲饮食,小便微黄短少,大便微干,脉细微数。此病属胃阴不足,虚阳外越之征。治以滋阴降火,清热解毒。处方:生地10 g,黄连3 g,知母6 g,石膏20 g,青黛5 g(包煎),升麻6 g,忍冬藤15 g,血经草10 g,丹皮6 g,野菊花20 g,紫花地丁20 g,花粉10 g,川木通5 g,肉桂1 g,3剂,每日1剂。配转移因子肌注,每周2次,每次肌注2 ml。每5日复诊,病好大半,续服5剂而痊愈。转移因子用药1个月。经治疗后至今未复发。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