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模型:易医会通的交点—兼论中医学的本(8)
2014-08-27 01:07
导读:现代中医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应该在真正认清“象”思维的前提下,继续把握宏观、整体、动态认知生命的大方向前提下,致力于研究怎样弥补微观、分析
现代中医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应该在真正认清“象”思维的前提下,继续把握宏观、整体、动态认知生命的大方向前提下,致力于研究怎样弥补微观、分析、形态方面先天不足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继承整体性,强化分析性;继承动态功能性,强化形态结构性;继承主观性、直观性,强化客观性、逻辑性;继承求同性,强化求异性。中医的重点应放在后者,相对地说,西医的重点应放在前者。在思维方式的层面使中西医达到一种最佳配置上调节,实现形而上意义上的
中西医结合,这无疑是中医发展的走向,也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前提。
注 释:
① 邹伟俊主编《医易新探》(1986年,内部版),邹学熹《中国医易学》(1989年,四川科技版),杨力《周易与中医学》(1989年,北京科技版),黄自元《中国医学与周易原理》(1989年,中国医药科技版),麻福昌《易经与传统医学》(1989年,贵州人民版),李浚川、萧汉明主编《医易会通精义》(1991年人民卫生版),何少初《古代名医解周易》(1991年,中国医药科技版),孟庆云《周易文化与中医学》(1995年,福建科技版),张其成主编《易医文化与应用》(1995年,华夏版),张其成《易学与中医》(1999年,中国书店版)等。
② 1986年12月南京“医易研讨会”,1989年10月贵阳“医易相关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1990年11月泰安“国际周易与中医学思想研讨会”,1991年12月福州“海峡两岸医易学术研讨会”,1993年11月贵阳“国际周易与传统医学文化研讨会”,1995年3月南京“国际易医学术研讨会”,1996年10月“国际中医与周易学术研讨会”,1998年10月北京“国际传统医学与传统文化(周易)研讨会”等。
③ 廖育群:《岐黄医道》,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④ 薛公忱:《略评“医易同源”及“医源于易”》,载《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⑤ 李申:《周易与中医关系略论》,载《易医文化与应用》,华夏出版社,1995年。
⑥ 张其成:《易学与中医》(第2版),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年1月;
张其成:《论周易与内经的关系》,《国际易学研究》第6集,华夏出版社,2000年11月。
⑦ 张其成:《论中医思维及其走向》,载《中国中医
基础医学杂志》1996第4期。
⑧ 张其成:《中医理论模型的特征、意义与不足》,载《医学与哲学》2000年第2期。
⑨ 张其成:《模型与原型:中西医的本质差别》,载《医学与哲学》1999年第12期。
⑩ 张其成:《中医现代化悖论》,载《中国医
药学报》199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