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2014-10-06 01:08
导读:医学论文毕业论文,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认为心衰只是由于某种因素造成泵功能低
下的理论受到很大挑战,现在认为心衰主要改变是心室结构的改变 [1] ,心室
重塑是心衰的基本特征 [2] ,也是心衰发病的重要决定因素 [3] 。由此,
心衰的治疗已从短期的药物措施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治疗,目的就在于改变衰竭心
脏的生物学性质 [4] 。
1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依据
1.1 心衰时,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改变 人体心肌细胞有β 1 、β 2 、α 1
3种肾上腺素能受体,正常时β 1 :β 2 约为80:20。β受体与心交感神经末梢释
放的去甲肾上腺素(NE)结合后,通过刺激性G蛋白(Gs)介导,激活腺苷酸环化
酶(Ac),使胞浆中ATP转化为cAMP,继而激活相应蛋白激酶,使细胞膜钙离子通
道开放,增加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达到正性变时、正性变力及正性传导效应。
出现CHF时,β 1 受体下调,α 1受体上调,使β 1 :β 2 :α 1 约为2:1:1,β
受体与G蛋白脱耦联,β受体蛋白激酶上调,抑制性G蛋白(Gi)活动增强,以及腺
苷酸环化酶(AC)功能下降。有研究发现心衰病人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高于
正常人 [5] ,并且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6] 。心肌细胞暴露
于高浓度去甲肾上腺素下,是β 1 受体下调的主要原因,β 1 受体与Gs蛋白间出
现功能性失耦联,不能激活Ac,表现为受体质的下降;同时,失耦联的β 1 受体移
位进入心肌细胞内,待去甲肾上腺素对β 1 受体刺激解除,再重新回到心肌细胞
膜,耦联成为完整的复合体,表现为β 1 受体的可逆性下调,但如果去甲肾上腺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素持续高水平,对移入心肌细胞内的β 1 受体造成破坏,导致β 1 受体量的减少
[7] 。
1.2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对心肌细胞的影响 心肌细胞出生后即停止分裂,蛋白
质合成速度也很慢。当心脏超负荷时,交感兴奋性持久增强,很多蛋白转为胚胎型
异构蛋白,加速蛋白合成,这种胚胎型基因的再表达,使某些正常基因的表达发生
不正常改变 [8] ,促进心肌细胞凋亡,降低心肌收缩功能,改变心肌细胞形态
等,可能参与心室重塑。高浓度去甲肾上腺素长期刺激促进末期分化的心肌细胞生
长,造成心肌缺氧状态,其间α 1 、β 1 受体参与心肌细胞凋亡,可能与心衰进
展有关 [9] 。
另外,高浓度的NE具有直接细胞毒性 [10] ,可能是高浓度NE引起心肌细
胞膜钙通道的大量开放,钙离子内流,过度激活细胞内的SERCA2,形成细胞内钙超
载,引起细胞能量缺乏,线粒体损害,导致细胞坏死,心肌细胞数量减少。交感神
经过度激活,引起肾素过度分泌,使全身及组织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S)激活,进一步使交感活性增强。增强了心肌细胞凋亡坏死,又因为胚胎型基
因表达使心肌细胞适应性不良性肥大,同时又刺激心脏成纤维细胞的DNA和蛋白质
合成,促进心肌间质纤维化,造成毛细血管密度下降及氧弥散距离加大,加重心肌
缺血和心脏负荷,使心脏外型改变,表现为心室腔扩大,心室壁增厚及心室腔呈球
形化。这是CHF发生发展的基本特征。此外,心肌间质纤维化可造成心肌电传导的
各向异性增加,使冲动传导不均一、不连续;同时,心肌交感神经分布不均匀,为
折返激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高水平去甲肾上腺素使细胞自律性增强,室颤阈值降
低,通过兴奋β 2 受体,使钾离子进入细胞内,造成低血钾,促进室性心律失常
发生,这些均可以使病变心肌原有的心律失常和折返激动恶化,引起猝死 [11]
。
2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