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leⅡ类错牙合畸形正畸治疗后的稳定性研究(2)
2014-10-22 01:06
导读:1.2 研究方法 使用精确度为0.01 mm的游标卡尺测量牙牙合模型各项数据,并输入计算机,以下是主要测量指标:(1)上前牙不齐指数(UIRR):上颌6个前牙相
1.2 研究方法 使用精确度为0.01 mm的游标卡尺测量牙牙合模型各项数据,并输入计算机,以下是主要测量指标:(1)上前牙不齐指数(UIRR):上颌6个前牙相邻解剖邻接点之间的距离之和;(2)下前牙不齐指数(LIRR):下颌6个前牙相邻解剖邻接点之间的距离之和;(3)覆牙合(OB);(4)覆盖(OJ);(5)上颌尖牙间宽度(U3W);(6)下颌尖牙间宽度(L3W);(7)上颌磨牙间宽度(U6W);(8)下颌磨牙间宽度(L6W);(9)左侧磨牙关系(LULM);(10)右侧磨牙关系(RULM)。
将60例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10~16岁为A组,30例,16~26岁为B组,30例,分别对该60名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摘除保持器后的平均第29.56个月三个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测量,为避免研究者的主观偏倚,模型测量按照随机的原则。
1.3
统计学方法 根据患者的治疗阶段分为三组:T1:治疗前;T2:治疗后;T3:保持后。这样两个年龄组患者的三个治疗阶段分别表示为TA1、TA2、TA3、和TB1、TB2、TB3,采用SPSS 8.0统计软件包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检验A、B两组中T1、T2、T3间是否存在差异,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A、B两组患者之间各指标变化是否不同,即年龄对各指标的变化是否存在影响,采用多因素相关分析10项指标治疗后的变化与保持后的变化的关系以及保持后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2 结果
A、B两组治疗前、后及保持后的变化如表1、表2。
表1 A组TA1、TA2、TA3三个阶段各指标的改变量 略
表2 B组TB1、TB2、TB3三个阶段各指标的改变量 略
由表1、表2可见发生了明显改变的有以下几项指标。
2.1 覆牙合与覆盖 OB、OJ在治疗后,保持后具有相似变化,即治疗后较治疗前OB、OJ均明显减小,保持后虽有较显著的增大,但增大量为治疗改变量的30%左右,因而仍保留了大约70%的治疗效果。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2.2 下尖牙间宽度 下尖牙间宽度治疗后的改变量几乎与保持后的复发量相等,即保持后下尖牙间宽度又回复至治疗前的宽度。
2.3 前牙不齐指数 上下前牙不齐指数治疗后明显减小,在保持后有一定增大,其中UIRR保持后的改变量与治疗后的改变量比值明显小于LIRR的该比值,即保持后上颌前牙的排列较下颌更为稳定。
2.4 矫治年龄 保持后的改变量在A、B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即年龄对AngleⅡ类错牙合的稳定性是有影响的,尤其是OB、OJ、LIRR、LULM、RULM等,A组保持后的改变量要小于B组保持后的改变量,即AngleⅡ类错牙合主张早期矫治。
2.5 治疗后与保持后的改变量有显著相关性的指标 治疗后的改变量与保持后的改变量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有:OB、OJ、L3W、U6W在保持后的改变量大小均与各自在治疗后的改变量显著相关。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