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育部麻醉学重点学科建设报告(2001-2006)

2015-03-04 01:11
导读:医学论文毕业论文,育部麻醉学重点学科建设报告(2001-2006)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毕业 1 育部麻醉学重点学科建设报告(2001-2006)
毕业

1
育部麻醉学重点学科建设报告(2001-2006)
黄宇光 李立环 孙莉 邓小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麻醉学系
1, 本学科建设情况基本概况
(1)学科组成
本学科是教育部麻醉学重点学科,由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附
属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医院,整形医院,阜外医院麻醉科和体外循环科联合组成,
是国家教委博士学位授予点,麻醉学博士后流动站,卫生部住院医师培训基地,
国家新药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研究基地,国家级心血管药物基地,国家级心血管
麻醉继续教育基地.
(2)人员构成
1. 现有教授18人,副教授35人,讲师67人,共126人;
2. 博士生导师8名,硕士研究生导师9名;
3. 具有博士学位者39人,占31%(39/126);
4. 中青年(45岁以下)98人,占77.8%(98/126).
(3)科研工作
1.主持卫生部行业专项基金1项
2.参加并完成国家"105"攻关课题(麻醉部分)研究3项;
3.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参加1项;其中完成2项,在研3项;
4.参加并完成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基金课题(麻醉部分)2项,北京首都发展
基金1项(麻醉部分);
5.承担省部级基金课题11项,完成6项,在研5项;
6.承担其它类基金课题34项,完成22项,在研12项;
7.荣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1项,中华医学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2等奖,
北京市科技进步2等奖1项,3等奖1项,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3
等奖1项,其他各类科研奖30项;
8.完成5项进口药,13项国产新药的临床药物验证
9.在国内首次建立恶性高热易感者实验室诊断方法并开展家系研究;
10. 获专利共10项;
11. 发表298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
(4)临床工作
1.规范化内分泌疾病麻醉,协助开展微创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包括腹腔镜下嗜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铬细胞瘤切除术),成功实施复杂嗜铬细胞瘤(包括心脏嗜铬细胞瘤)切除
术;
2.成功实施全主动脉弓置换,复杂先心病手术,心脏移植,肝移植,气道肿瘤
等重大手术的麻醉;
3.规范化急慢性疼痛治疗,引进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技术及急性疼痛咨询服务(Acute pain service,APS)模式;
4.规范化困难气道管理;
5.手术室外诊断性检查和微创治疗的规范化镇静/镇痛
中华麻醉在线 http://www.csaol.cn 2007年9月
2
6.开展围术期节约用血及血液保护;
7.开展体外膜肺辅助业务,保障心脏重大手术的成功实施;
8.开展心脏快通道麻醉,节省医疗资源;
9.规范化临床药理研究.
(5)国际学术交流
1. 组织大型国际麻醉会议6次;
2. 参加国际会议大会交流,讲座12次;
3. 建立长期国际学术交流项目6项;
4. 承办国际学术期刊《Anesthesia & Analgesia》,《Update in Anesthesia》,
《Anaesthesia》中文版编审和发行工作.
2,建设规划完成情况
(1),本学科学术团队建设情况
经过5年的积极努力,麻醉学教育体系得到进1步加强,麻醉学研究领域不断加
深,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入,基本实现了本学科点拟定的"105"建
设目标.本学科逐渐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团队,在学术团队的建设方面具备了
1定的规模.
学术团队情况
名称 人数
博士生导师 8人
硕士生导师 9人
国际麻醉研究学会(IARS)委员 1人
国际麻醉药理学会(ISAP) 1人
世界麻醉医师联合会委员 1人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CALC)常务理事 1人
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 1人
中华麻醉学会常委 3人
中国麻醉医师协会副主委 2人
中国体外循环学会主任委员 1人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中华医学会科普人才库专家 1人
北京市麻醉学会主任委员 1人
北京市麻醉学会委员 3人
北京市麻醉学会中青年委员 2人
《Anesth Analg》 编委 1人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ute Pain Management》 1人
《中华麻醉学杂志》主编 1人
《中华麻醉学杂志》栏目主编 2人
《临床麻醉学杂志》副主编 2人
《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 3人
《基础与临床杂志》常务编委 1人
3
(2),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的进展情况
1.内分泌疾病麻醉基础与临床研究
分析总结了糖尿病,胰岛细胞瘤,甲状腺和甲状旁腺功能障碍,垂体瘤,功能性
肾上腺腺瘤等内分泌疾病患者病理生理特点,以及手术和麻醉对其重要脏器功能的影
响.结果表明,糖尿病人群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及粥
样硬化病变所致的疾病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远高于非糖尿病人群;对于接受冠状动脉搭
桥手术的病人,严格控制血糖可以降低围术期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内分泌腺体
功能亢进或功能减低时,可引起机体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及代谢异常,其中重要脏器
功能改变如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病理生理学状态及其严重程
度往往决定了病人对手术及麻醉的耐受性,直接关系到手术时机的选择及围术期麻醉
管理.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结合国际上对内分泌疾病麻醉的研究动态和循证医学证据,
我们提出内分泌疾病病人围术期麻醉管理总体原则:即在良好控制内分泌疾病的基础
上,积极防治各种危象,注意重要脏器功能状态及保护,根据不同病例特点实施个体
麻醉方案.
嗜铬细胞瘤及多发性内分泌腺瘤围术期麻醉管理是内分泌疾病麻醉的主要研究
方向之1.我们研究结果表明嗜铬细胞瘤中半乳糖脑苷酯酶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于瘤旁组织,半乳糖脑苷酯酶mRNA表达量的减少可能会影响嗜铬细胞的分化和增
殖,提示某些病人存在特殊基因型,可能对术前常规扩容,扩血管治疗的反应较差,
因而影响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为适应外科手术微创化的国际发展趋势,本学科积极配合泌尿外科,在国内率先
开展了微创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包括腹腔镜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业务,大大缩短了
病人的住院时间,节约了医疗费用.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
罕见,复杂嗜铬细胞瘤,如胸主动脉旁嗜铬细胞瘤,心脏嗜铬细胞瘤以及含嗜铬细胞
瘤的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等诊出率明显增加,本学科充分发挥综合优势,联合内分泌科,
血管外科,心脏外科,泌尿外科和ICU等多学科,成功治愈数例国内外罕见的复杂嗜
铬细胞瘤病人.
2. 麻醉药物的临床药理研究
麻醉药物的临床药理学研究是本学科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1.作为"国家
心血管药物基地" 和"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研究基地",本学科所作的工作
主要包括全凭静脉麻醉(TIVA)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研究,静脉联合用药对药效的影
响,靶控输注(TCI)方式的临床研究与应用,心血管手术用药药理研究,低流量麻醉
时吸入麻醉药的药物代谢规律,肥胖病人及合并肺部疾患病人的吸入麻醉药药代动力
学,肌肉松弛药的受体机制,其它麻醉药对肌肉松弛药效应的影响,麻醉性镇痛药及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及在疼痛治疗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国产麻醉新药的开发研
究等.5年来,由本学科牵头与全国范围10余家大型3级甲等医院合作完成:罗哌卡
因,得普利麻(丙泊酚),7氟烷等5项进口药,13项国产新药的临床药理研究,共发
表相关40余篇.
在静脉麻醉药研究领域,系统研究了5~12岁小儿TIVA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安全性,提出小儿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阿片类药物的配方和临床应用指南,为小儿麻
4
醉提供另1新的麻醉选择.开展了静脉TCI对肿瘤病人应激反应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探讨了不同全麻方法对胃肠道肿瘤病人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证实全凭静脉麻醉
可以有效地减轻胃肠道肿瘤手术术中,术后血清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的升
高,麻醉过程更加平稳,并可以降低围术期应激反应.
在围术期液体治疗领域,根据靶控输液治疗这1新的理念,通过动物实验和计算
机模拟证实围术期常用晶体和胶体溶液在体内代谢过程遵循1定模式,提出应根据不
同人群生理代谢特点科学地进行围术期输液治疗,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容量不足或超负
荷所导致的并发症.
在心血管手术麻醉用药方面,本学科所属阜外医院麻醉专业组进行了国家1级,
2级新药研究,如2001年为了进1步减少心脏手术中输血, 进行了乌斯它丁动物试
验,试验证实该药有明显的器官保护作用,此后在大量的动物实验基础上开展临床应
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我们配合国家重点项目,将聚乙2醇牛血红蛋白
(PEG-bHb)用于体外循环预充,动物实验表明PEG-bHb具有良好的携放氧及扩容
的能力,有望应用于临床.
3. 急,慢性疼痛治疗
在术后镇痛方面,本学科率先在国内引进病人自控镇痛技术(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PCA)及镇痛理念,使病人可根据疼痛程度自行"按需镇痛",在保证镇痛效
果的同时大大减少了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在此基础上,对术后不同镇痛方法对神经
免疫内分泌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提示,术后有效的镇痛可以稳定病人的内环境,
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通过总结数以万计病例PCA镇痛经验,对多种镇痛药物的不
同配伍,不同PCA给药途径对各年龄段,实施不同手术的病人的镇痛效果以及药代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动力学研究,筛选出适合国人的PCA镇痛方案,并明确各种药物PCA的最佳配伍和
最佳模式.此外,本学科在国内率先成立急性疼痛咨询服务(Acute Pain Service,APS),
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PCA技术规范和APS管理模式,目前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已采用
了此项规范及模式.
在慢性疼痛诊疗方面,本学科积极筹建疼痛中心,努力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全
面有效的诊疗服务.在癌痛治疗方面,本学科研究人员通过多中心临床对照实验发现
晚期消化道肿瘤病人联合使用透皮芬太尼贴剂和PCA,可以有效控制疼痛,并且有效
减少单独使用两种用药方法的副作用.2005年在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资助下,就吗啡耐
药性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联合,交替使用阿片类药物可以预防并
减轻吗啡耐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由本学科牵头多家医院开展了大型多中心随
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观察了镇痛新药——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
疗效和副作用,发现加巴喷丁可以明显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程度,改善病人的睡
眠和生活质量,适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本次试验首次摸索出适合国人的加
巴喷丁安全有效剂量(1800mg/日),对我国慢性疼痛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疼痛机制研究方面,5年来申请科研基金10余项,包括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我们建立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通过基因差异显示的方法发现:神经病理性疼
痛形成过程中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中大量基因发生上调或下调变化;在差异基因的
基础之上,重点研究了几个差异基因表达对应的蛋白质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结果表
明: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脊髓或背根神经节P2X3,NMBA2B,p38-MAPK蛋白
含量或活化水平明显增加,对维持疼痛可能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痛的新的靶点.
5
4. 围术期节约用血及血液保护
鉴于围术期合理输血的重要性,本学科在节约用血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严
格掌握输血指征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控制性降压,自身输血,血液稀释等方法减少术
中输血量,使手术用库血量下降约45%.
重点研究了抑肽酶(Aprotinin)在体外循环病人中的血液保护作用.研究发现抑
肽酶不影响肝素浓度和鱼精蛋白中和,不影响肝素血药浓度,ACT和TT时间,但会
延长APTT的时间.通过比较不同剂量抑肽酶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
(OPCAB)病人围术期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肌钙蛋白(TnI)Ⅰ的
影响,结果表明大剂量抑肽酶可能会对OPCAB病人机体免疫及移植血管产生1定影
响.
在心脏手术中全面普及自体血液回收的使用,采用手术全程血液回收技术,平均
每人减少血液用量150ml.研究结果还显示采用自体血小板胶技术,可以明显地减少
手术创面的渗血,加速创口的愈合,缓解了术后疼痛,降低了术后感染率.此外,临
床研究表明术后胸腔引流血液经过严格无菌措施和洗血球机的处理,血液质量安全可
靠.
由于血源紧张及输血性传播疾病,寻找1种安全有效的血液代用品是人们研究的
热点之1.2004年我们配合国家重点项目,将聚乙2醇牛血红蛋白(PEG-bHb)用于
体外循环预充,动物实验表明PEG-bHb具有良好的携放氧及扩容的能力,此方面研
究国内外尚无研究报道.
近年来我们研究发现联合使用不同血液保护技术可以提高节约用血效率,降低单
1方法的不良反应.我们将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抑肽酶的应用,自身输血,手术
全程使用血液回收机等几种方法联合应用,既可使组织微循环得到改善,又可以保护
血小板功能,还可节约血液资源,减少输血性传播疾病.
5. 心血管麻醉及脏器保护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本学科心血管麻醉专业组率先在国内应用了快速通道技术(fast-track,FT),并展
开了1系列研究与实践,总结出快速通道技术应用指南:① 药物选择方面应控制长
效麻醉性镇痛药用量或选用超短效镇痛药,辅以短效镇静药和肌松药,麻醉早期辅以
低浓度吸入麻醉药;② 注重术后镇痛,缩短因疼痛导致的住院时间,降低心脏事件
发生率;③ 围术期注意积极保温,使病人术毕体温维持在36.5℃以上;④ 术中液体
严格控制,在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的条件下,CPB中应积极超滤,尽可能减少液体输
入,以利于术毕气管拔管;⑤麻醉诱导和术中还应全程BIS监测麻醉深度.目前在北
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大项目资助下,正通过采用较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超快通
道技术对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研究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心血管手术快通
道和超快通道规范性麻醉方案,围气管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维护和心肌缺血等可能发
生的并发症的防治方法,以及术后镇痛的规范性方案.
近年来,本学科在心血管及脑保护等方面,应用膜片钳技术,线粒体形态计量分
析,脑电监测及神经精神分析等手段和方法,对人体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电生理特性,
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改变和ATP含量,以及心脏手术后脑认知功能障碍等方面进行了
广泛,深入的研究.研究证实低温复合药物(2氮嗪,心肌肽素)能明显增强脑保护
效果.
在急重症心血管疾病外科治疗方面,2001年以来,综合应用各种先进技术及监
测手段,成功救治主动脉瘤患者1000余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主动脉手术范围
扩大,使以前无法手术的患者得到救治.手术并发症如截瘫,中风,认知功能障碍等
6
降低,术中出血减少.在体外循环辅助方面,使用ECMO(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or,体外膜式氧合器)进行长时间心肺支持,为心,肺功能的恢复赢得宝贵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时间,目前已成为急性呼吸,循环衰竭等危重症的重要救治措施,并为心脏重大手术
的成功实施提供保障.此外还在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下,开展了改良无泵型体外肺辅助
技术对ARDS呼吸支持的实验研究,该研究用改良pECLA技术对犬ARDS模型进行
体外呼吸支持,通过实验,确定安全的动脉-静脉短路分流量范围;明确0平衡超滤
对炎性介质的滤除效率;进而降低ARDS的死亡率.
6. 困难气道管理
本学科所属整形医院麻醉科在困难气道管理方面1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由于整
形外科手术的特殊性,各种头面部的先天性畸形,烧伤后的瘢痕挛缩以及头面部外伤
后的畸形导致较多的病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气管插管困难.从1976年到2005年先后完
成近4000例不同难度的困难气管插管,在国内率先总结了从喉镜直视盲探,喉罩通
气道到不同类型的纤维喉镜等1系列解决各种困难气管插管的方式和方法,积累了较
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学科根据临床困难气道管理实践,研究设计适合国人的困难气道处理设备.几
年来发明研制了包括自膨式食管内插管探测装置等在内10余项专利产品.
本学科5年来发表困难气道管理方面文章40余篇,其中国外SCI收录2篇,组
织编辑《现代呼吸道管理学—麻醉与危重症治疗关键技术》1书,获第101届全国优
秀科技图书3等奖,河南省2002年度优秀图书1等奖.

    上一篇:晓晓非非 下一篇:2007全国麻醉学术年会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