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2013-06-23 01:03
导读:工商管理论文毕业论文,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 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

  [摘要] 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造成人才素质与企业需求脱节。本文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更新课程设计、全面更新教学方法(手段)、全面更新现行的考评办法的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 高校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改革
  近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建设的提速,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与此不相称的是,有相当多的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在双向选择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是人才供给过剩,还是市场需求泡沫?答案是否定的。经过充分调研、分析后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存在差距。企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而我们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企业需要的是善于动手 的人,而我们培养的是乐于动嘴 的人。如何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培养出适销对路的管理人才,正是高校管理人才培养急待解决的问题。
  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高校扩招以来, 几乎每一所大学都在开办工商管理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供过于求,毕业生就业困难,然而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学生培养方面。
  1. 就教材而言内
  容陈旧,学生学的时候(甚至教材出版时)内容已是过去式,与实际脱节;内容空洞,多强调概念、分类、意义(作用)等范畴,到了关键的具体该怎么做时,要么难见下文,要么只言片语;偏重理论,教材对抽象的理论知识阐释很多,对理论的推广及具体运用涉猎不够;案例偏狭,所引用的案例过于个性化、西洋化,缺乏共性的东西,从而失却推广价值;所使用的教材当中,内容相互重复的问题比较突出。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2. 就教学计划而言教学计划相互抄袭,多年不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不合拍;课程设计整齐划一,未体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客观要求;理论传授比例过大,实务教学浅尝辙止;培养目标不明确从课程设计看,什么课都有,面面俱到,学生成了一无所长的万能先生;实习时间太短,对此企业有戒心,学生不安心,老师无信心,效果很不理想。
  3. 就教学方法(手段)而言
  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师讲、学生听、听完就下课,填鸭式、喂奶式 是人们对现行教学方法的高度概括,引导式、启发式教学做得不够,师生间未形成互动式交流的好习惯;重理论说教,轻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粉笔板书为主,多媒体教学尚未普及,公开辩论、情景模拟、拓展训练更是无从谈起;缺少必要的实践场所,管理是实用性极强的科学,必须辅之以必要的实践场所(基地)和实验室,来完成情景模拟,素质测试以及亲身体验,学以致用;多讲道,不讲理,教师总是对学生讲你应该怎么做,而很少讲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到头来学生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制约了其应变能力;学校教育强调均衡教育(补短),而人才在社会上往往是靠强项(自己的特长)立业(谋生)。
  4. 就教师而言
  首先是观念落伍。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旧观仍在作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还未被广大教师认可并变成自觉的行动。由于师生在人格上不平等,所以课堂气氛沉闷,缺少公开争辩. 其次,什么样的质量观 才算合格?以往我们总认为,教师教完,学生学完,拿上毕业证书,走出校门就算培养了合格的人才。
  现在看来,这些远远不够。其次是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时要付出代价。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与考评机制,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成了许多教师的首选。再次是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实践。学校教育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关键,打铁先要自身硬,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必须既有理论修养,同时又有丰富的(至少是某一行业)从业经验。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5. 就学生而言
  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经历,对实务性内容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自信心不足,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 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差; 自我表现及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让他们来一个3 分钟的即席演讲,往往会使得他们语无伦次。
  另外,课堂发言不够踊跃; 初到企业实习,企业很高兴,但没过几天,企业发现学生什么也干不了,双方关系遂变得冷漠; 行为轨迹基本上是学习考试遗忘,很少将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未来的生涯规划相联系。
  6. 就考核办法而言
  考题死板老套,学生以背为主,教条主义,高分低能; 考试形式单一,以笔试为主,学得好不好就看考试成绩,故很难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重定期考核,忽视平时考核(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考核以校内自己考核为主,未引入外部考核机制(与企业的考核办法脱节); 重视智力考核,忽视德、体、能方面的考核。
  管理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1. 全面更新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应坚持的原则统一要求与自主选修相结合; 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 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 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 专业教育与个人兴趣相结合.
  (2)课程设计的要素课程体系如何构建?其依据是什么?关键要参照企业对人才(毕业生)能力的需求。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包括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演讲能力,调研能力,谈判能力,理财能力,外语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机能力、驾驶能力等10 个方面。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关课程的配置(模块),塑造学生的能力.
  (3)课程设计概貌全部课程包括经济理论课程和企业实务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讲座课以及拓展课程。课程设计总体上应本着精简、实用、新颖的原则。必修课应该侧重基础理论, 选修课应该侧重职业技能, 讲座课拓展学生视野, 拓展课程应付挑战。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必修课控制在15 门左右,学习时间为1 个学年。必修课主要是打基础,扩大知识面,深浅程度适宜。如创业学,自由贸易与WTO 规则,管理学,西方经济学,股份公司经营与管理,东西方文化差异研究,创新管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思想、管理英语、经济法、国际商法等。
  选修课3 门(每人)左右,由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尤其是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选择。学习及相关的实践课程由校内校外(从企业选聘)各一位教师全程指导。学习时间为一年时间。如打算搞财务的学生可选修财务会计、审计学、财务风险预警及控制等课程;打算搞营销的学生可选修市场营销学、营销心理学、客户资源管理、连锁经营等课程;打算搞生产管理的学生可选修生产组织与现场管理,质量控制与管理、新产品开发等课程。以此类推。
上一篇: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若干问题思考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