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理论的人本解读(2)
2013-06-25 01:07
导读:二、人本解读邓小平的行政管理理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关注民生,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要站在时
二、人本解读邓小平的行政管理理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关注民生,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人本解读邓小平的行政管理理论,理解邓小平的人本内涵。
1. 高度尊重人民的国家主人地位。在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是国家主人、国家各级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是人民公仆的基本原则,坚决反对和克服颠倒主人与公仆关系、把自己看作是人民主人的官僚主义现象。新中国历次颁布的宪法均申明:我国是人民民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004 年,重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同时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决不容许颠倒这个主人与公仆之间的正确关系。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都必须遵守宪法的规定,都应该切实做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
1956 年9 月,邓小平在谈到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是因为党的确对于人民群众有伟大的领导作用。同时他又指出,之所以能够这样,就在于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 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1 ]218就在于党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1 ]218在邓小平思想中,共产党是人民的工具,是人民的公仆,而党的国家机关中的工作人员毫无例外地当然应该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这个思想一直牢牢扎根在他的脑海中,体现在他的行政管理思想中。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对于颠倒主人与公仆关系的官僚主义现象,邓小平始终是持坚决批判的态度;对于那些贪污受贿干部,他要求对他们绳之于法,严厉惩处,决不手软。1980 年8 月,邓小平指出:当前,也还有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损害党的威信,如不坚决改正,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发生腐化。[2 ]3322. 人民利益是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政党除了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无产阶级政党要领导人民前进,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保证党和国家的政策符合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3 ]235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运用于党和政府的决策实践中,在设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邓小平的人民利益标准是其管理主体观的自然延伸。
人民是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权力的真正拥有者,管理活动的是非成败自然应该以是否符合人民利益作为评判标准。早在20 世纪60 年代,邓小平就萌发了管理的人民利益标准,他提出生产关系究竟采取什么形式为最好,关键要看是否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是否符合群众的意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管理实践中,这一思想逐渐明朗。他曾指出: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2 ]128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2 ]314 尤其是1992 年南巡谈话,他把判断各方面工作成败的标准总结为三个有利于,这标志邓小平管理思想中,人民利益价值标准的成熟。
3.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管理目的。人民主体观和人民利益标准决定了社会管理的目的是为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帮助。通观《邓小平文选》,发展是他谈论的一个中心话题,从表面上看,这里的发展主要是指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但其实质是人的发展,因为社会是人的社会,生产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只有人得到了发展,这一切发展才有基础。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应该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因此,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他努力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并探索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措施和方法。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首先,通过发展生产力,奠定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
只有生产力发达了,社会才能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人民才能拥有充裕的时间,才能在获得肉体生存的情况下,去从事科学、艺术、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活动,为施展自己的创造力开辟广阔天地。也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消除产生奴役和异化的社会环境。其实生产力的发展本身就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标志,生产力在客观上表现为物的力量,实际上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而已。人作为生产力的承担者和实现者,其素质的提高同时又反过来决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程度。
他认为:在我们的社会里,广大劳动者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必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 ]88其次,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思想文化条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4 ]28 这就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发展生产力一样列为社会的基本任务,把培养一代新人作为精神文明的核心问题,把四有作为社会主义新人全面发展的标志,从而使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超现实的命题现实化、具体化。
再次,通过改革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制度保证。邓小平认为, 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
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4 ]237从本质上说,改革就是改变束缚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旧体制,建立促进人的发展的新体制。在邓小平看来,不仅改革,而且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促使人不断地发展的过程。因为现代化不仅包括物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的现代化,不仅要实现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而且要实现人的精神生活、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管理者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排除干扰,鼓励人民自己试、大胆闯,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人本主义是人文学科领域中的主导思想,其目的在于有效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顺利实现组织目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程特别强调行政管理的人本化,并将人本化作为其行政管理调适的基本手段和行为目的,丰富了行政管理思想的内涵,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为改革实践提供了切实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