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鸽集团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1)(2)
2014-01-11 01:13
导读:白鸽集团在2001年提出要对自身的竞争力进行保护工作。一开始公司注重的是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因而在2001年至2002年期间白鸽申请了大量的专利,从
白鸽集团在2001年提出要对自身的竞争力进行保护工作。一开始公司注重的是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因而在2001年至2002年期间白鸽申请了大量的专利,从 法律 上对自身的核心技术进行保护,如粘贴式砂盘系列产品,高档镀衣磨料等产品都申请了专利产权保护。2003年至2004年,白鸽开始了全方位的竞争力保护工作。在此期间,白鸽完成了资产重组,成功地将集团内部各部门的经营权和所有权进行了划分,形成了以有机部为领头羊的高效益部门,为集团创造竞争优势;而将玻璃加工等无效或低效益单位逐步剥离了出去,减少了集团无效益的经费开支。
2005年,白鸽开始了大规模的裁员和管理层收购工作。对普通员工实行了一次性全额买断,使白鸽摆脱了沉重的冗员负担,同时也为高技术人才的引进积累了资金;对管理层的收购工作也在进行中,其目的在于给 企业 的高层员工以紧迫感,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在白鸽2005年的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要加强集团总部对各分公司的控制,由集团总部统抓管理层人员的人事权,并以高薪待遇为条件将各分公司的研发人员向总部汇集,以加强总部的研发力度,再将开发出的新工艺为各分公司所用,实现良性循环。
总体来说,白鸽的工作进展是比较顺利的。但在工作中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不足,没有完全认识到企业作为一个 经济 实体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因而有许多工作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工作人员只做表面文章给领导看,而不深入实际。如在进行市场对新产品需求情况调研时,一线的销售员工只是在市场上随便访几个自己熟悉的客户,简单了事,而不去了解那些真正由潜在需求的客户。
2.2 白鸽集团在自身竞争力维护方面的优势
(1)规模宏大,形成了规模化生产。白鸽的年产值在3.5个亿左右,它拥有32条生产线,如砂带生产线,砂轮生产线,砂布生产线等。作为大型 工业 企业,白鸽实现了大型的规模化生产,使白鸽的产品在成本上较同档次产品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对于那些生产低层次产品的磨具磨料企业,白鸽采取了多级淘汰策略,即通过自身生产普通级别的产品,并以更低的价格出售,与它们展开价格竞争,限制它们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2)具有完善的技术研发设备。白鸽集团拥有自己的研发技术中心,它是国家第二批正式命名的技术中心之一,主要负责磨料磨具及相关领域的科研项目的调研、 分析 、开发试验工作及组织科研成果的中试等工作;是公司新产品开发、基础试验的实施单位和归口管理部门,同时承担公司技术改造工作。下设无机磨具 研究 室、有机磨具研究室、超硬制品研究室、CBN研究室、涂附磨具研究室等11个研究室和1个中试工厂。
白鸽以技术中心为依托,能够充分发挥 科技 人员自主研发能力及技术创新的能力,并能够与相关行业、各大院校进行相关技术交流,引进和消化行业内的先进工艺技术,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走产、学、研全面 发展 的自主产业之路。近两年来白鸽的技术中心完成了国家级重点攻关项目三项,通过省级技术鉴定项目二十余项,获得国家重点及省级高新技术新产品数十项。 目前 白鸽与清华大学联合在公司技术中心建立了清华大学试验基地,为白鸽的技术革新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3 白鸽集团竞争力存在的主要 问题
3.1 员工大量外流
“二砂人”这个称呼曾让白鸽的老员工自豪了十几年,但现在的白鸽集团因经营不善,员工已没有了先前的凝聚力。同其他大型国有企业一样,白鸽同样面临优秀人才的大量外流问题。许多优秀的白鸽技术员工因不满公司的经营状况而选择了单干,因而许多小型的磨具磨料类公司便如雨后春笋般四处林立,如安华,新宇等都是原白鸽的老员工自己成立的中小型磨料磨具公司。据统计2003年度,白鸽的技术类员工流失了将近30%,其中5%是原来白鸽的技术骨干。现在白鸽的管理、销售类员工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外流问题:2004年,白鸽的管理类员工流失率在3%左右,而销售人员的流失率却达到了将近25%,他们大多去了经营状况较好的小型磨具企业。这样不但让白鸽失去了许多优秀的员工,更让白鸽失去了由原来销售人员联系的许多客户。
共8页: 2
论文出处(作者):网友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