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空间信息化战略探讨(1)(2)
2014-02-08 01:34
导读:调查显示,在空间信息化过程中,客户空间位置是大多数企业首先考虑的对象。图1说明了一个运用空间信息改善客户服务的例子。空间数据库引擎是这个
调查显示,在空间信息化过程中,客户空间位置是大多数企业首先考虑的对象。图1说明了一个运用空间信息改善客户服务的例子。空间数据库引擎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它允许地理数据与任何其它数据相连。空间关系成为连接数据的一种方式,联接通常意义上不同的系统如定购处理系统和日程安排系统建立信息。这个系统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路线制定和行程安排功能。客户通过电话定购时,操作员询问地址。日程安排程序基于充分利用车辆的情况下,计算最好的路线和安排何时送货。
动态路线管理功能。每一个车辆装备一个GPS接收器和移动电话,在计算机屏幕的地图上实时地显示路线。将车辆剩余容量传给定购系统,针对下一步定购,动态改变车辆装载的情况。能够对距离当前运输路线较近的一个客户的少量订购,提供更有效率的响应。
销售统计功能。对产品销售定购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查询,可以统计在每个分区内销售的商品数据数量。
客户地理分类功能。在客户分类系统中,部分依据地理信息,建立关于客户收益率和地理分布联系的信息,可以为那些价值更高的客户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当下定单的时候,收益最好的客户被识别出来,同时以最节省的方式制定运送方案。
潜在客户开发。每一个分销点、客户的位置在地图上标志出来,图显示每个分销点的覆盖范围、相应的收入以及潜在的销售。将这个信息与人口普查信息联系起来能识别出其它类似的区域进行市场拓展。
以上功能的实现需要在企业空间信息化的基础上,嵌入模型,建立一个能够在地图背景上显示车辆位置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结合地理人口普查数据和客户空间行为数据,不仅能够跟踪服务当前客户,而且可以对潜在的客户进行跟踪。这个空间虚拟现实的世界,还支持对新客户预留服务或启动一项服务进行实时决策,如电信企业通过基于空间的客户关心和服务定位提供高速数据或DSL覆盖。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企业空间信息化战略的实施
首先,企业空间信息化战略实施的首要问题是明确目标。明确的目标是空间数据选择、系统建设的依据,是信息化实施的行动准则。同时,也可以减少半途而废的可能性。
其次,企业空间信息化战略实施的最好方法先实现空间属性信息化。空间数据库的实施按空间数据的两种类别分类。这两种类别是实体数据(如客户的地址)和属性数据(关于实体的描述性的特征,如邻居的收入水平)。空间实体与属性的区别决定了信息以何种方式呈现在用户面前以及相应的开发难度。空间实体通常需要能够理解对象的软件支持(如地图程序)。一个空间实体的开发意味着要添加一个地理工具评估要存储的数据。空间属性的实现相对容易。通过为数据库引擎安装一个空间扩展来为关系数据管理系统增加空间属性,如Informix的DataBald、IBM DB2的Exender、Oracle的Cartridge等。相应地,引擎扩展了SQL能力,支持空间运算如邻接(ADJACENT TO),包含(CONTAINS),交迭(OVERLAPS)。程序员或高级用户只需要简单地学习新的运算就可以开发空间功能。GIS开发商也正在提供只针对属性开发的技术。例如,ESRI正在发布一个包含1,000多个对象的COM数据库,它将帮助第三方和内部开发商用传统和空间数据产生集成的解决方案。因此,先实现空间属性信息化是一个简单有效的策略。这个策略为用户加强了分析价值,而又没有改变他们进行决策支持的工具。
再次,空间信息化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是从数据仓库入手引入空间数据。数据仓库数据是静态,经过清理的,可以用于辅助决策。清理数据库,整理出空间属性。空间化的ERP的建立需要提取存在ERP系统内的数据资源。相对简单的做法是产生一个单独的包含充足信息的数据集市。数据集市结构的设计要包含空间维。如果企业的ERP软件具有空间扩展能力,可以利用它的功能进行空间扩展。如SAP的ENJOYSAP中在企业信息仓库的界面上加入了ESRI的绘制地图功能,终端用户可能通过基于地图的界面与商业数据仓库交互。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将空间信息融入信息系统,将空间技术引入核心商业过程和技术结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已经被认为是构成下一代企业信息系统的结构框架。企业管理者们正在改变他们管理企业的方式,通过空间的方法管理客户和设施,参与实时决策处理过程,或通过启发式或趋势的方法,可以建立商业空间决策支持系统,提供非常精确的预报或进行商业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文新,边馥苓,文余源.城市客户空间关系管理探讨[J].
武汉大学学报,2003,28(4)
2.晁怡,李清泉.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在商业智能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3, 28(6)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