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基于诚信的企业家声誉机制问题探析(1)(2)

2014-02-08 01:36
导读:①式中,Πt为产出,αt为经理的努力水平,θ为经理的经营能力,(假定与时间无关),Ut是外生承机变量(如技术或市场的不确定性)。假定αt是经理私

①式中,Πt为产出,αt为经理的努力水平,θ为经理的经营能力,(假定与时间无关),Ut是外生承机变量(如技术或市场的不确定性)。假定αt是经理私人信息,Πt是共同信息,θ和Ut是正态独立分布的,均值都为零(E(θ)=E(Ut)=0),方差均为和;进一步假定随即变量U1和U2独立,即COV=(U1,U2)=0,假定经理是中性风险者,且贴现率为0,因而可用下式表示经理的效用函数:U=W1-C(α1)+W2-C(α2)  

②式中,Wt为经理t期工资,C(αt)为努力的负效用。假定C(αt)为严格递增的凸函数,C‘(αt)=0.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如果股东经理签订了一个显性激励合同Wt=Πt-Y0,Y0与Πt与不相关,帕累托一阶最优就能实现。风险成本等于0,经理的最优努力水平为:C’(αt)=1,t=1,2.但上述结论成立并不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尽管股乐和经理都可以预测到Πt,但法庭证实Πt,因此将Wt与Πt联系起来分析是不可行的。现假定这样的显性激励合同不存在,经理只能拿到固定工资。显然,若委托——代理关系只是一次性的,经理将不会有任何努力工作的积极性,由C‘(αt)=0得到αt=0.但是当代理关系维持两个时期时,尽管经理在第二的积格性,尽管经理在第二阶段最优努力仍然为α2=0,但经理在第一阶段的最优努力水平大于0.原因在于:经理在第二阶段的工资W1依赖于市场(股东)对经理经营努力θ的预期。而at通过Π1对的作用影响这种预期。假定资本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经理的工资等于预期产出:W1=E(П1)=E(a1)=a1 W2=E(π2/π1)
  
  ③式中,α1指市场在对经理在第一时期的努力水平的预期,E(π2/π1)指在给定第一时期的实际产出为π1情况下市场对每二时期产出的预期。因此,E(π2/π1)=E(a2/π1+E(U2/π1)=E(θ/π1))假定市场具有理性预期(RationalExpetation),则均衡时,等于经理实际选择,当测到π1时,市场清楚,但市场不可以把分开,即市场不知道除经理努力外,π1是经理经营能力的结果还是外生的不确定因素U1的结果,市场必须根据π1来推断θ。令:即为θ的为方差与π1方差比率,越大越大,根据理性预期公式;注假定E(θ)=0.即给定π1下市场预期的θ期望值是先检期望值E(θ)与观测值(π1-)的加权平均值,市场根据观测到的信息修正对经理能力的判断。一般的,t介于0与1这间。给均衡工资W2=E,意味着第一时期的产出越高,第二期的工资越高,将W1、W2代入,经理的效用函数为:经理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即尽管经理的最优工作努力没有对称信息下那么大:C‘(α1)=1,但出于声誉机制的考虑,即尽管经理在第一时期的努力水平严格大于0.越大,声誉效用越强。进一步推广到经理工作T期,除最后一期努力为0外,以前所有T-1期的努力αt均大于0.而且容易判断出,努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呈递减趋势,即α1>α2>……>αt-1>αt.进一步可以证明,如果能力服从随机行走,当T时,稳定状态的一阶条件满足:⑨式中δ为贴现因子τ为长期修正系数。当δ=1,C’(α1)=1,即如果经理对未来不贴现,帕累托一阶最优可以实现,尽管并不存在显性激励合同。因此上述模型证明了声誉效应还可以在解决代理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隐性激励机制可以达到显性激励机制同样的效果。(如,假定显性合同为St(πt)=α+βπt)。进一步把这种解释通俗化,即:人的良好声誉会给当事人带来长期收益(不排除这种收益仅仅是道德或心理上的满足),为了获得长期收益,当事人要树立良好的声誉,而要得到良好的声誉,需要当事人采取他人认可、赞赏的行为,虽然这些行为对于当事人现阶段也许是种“损失”或“负担”,但当事人仍心甘情愿而为之,旨在树立诚信声誉,获得长期收益[10].4、相关结论及建议从上述建立的企业家声誉激励约束机制的博弈模型分析框架中可以推导以下两点基本结论:首先,诚信是企业家声誉机制赖以形成的基础。只要存在重复交易,则在交易中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将有助于企业家良好声誉的形成,而良好的声誉不仅仅是企业家无形的人力资本,也是其在未来不确定的预期中选择经商的资本。因此,企业家为谋求在将业完全竞争的经理市场上获得更高的预期收益,就必须遵循“以诚治商,以信成商”的原则,用以建立其良好的声誉机制。其次,良好声誉的形成有利于促使企业家讲诚信,降低其失信行为发生的概率。但并不必然,此条件成立必须建立在博弈次数足够多的前提下,否则,一旦企业家失去对在未来经理市场上通过良好声誉的建立谋求更高的精神、物质回报的预期之后,企业家可能会选择“将声誉保持到底,”也可能会选择“晚节不保”,这取决于法律的约束以及其自身的道德品行修养。但无论结局如何,我们有理由认为其采取的行为必然符合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定,因为最终的行为将取决于对成本和收益的精确比较。因此,为有效防范企业家失信行为的发生,按照模型的假设条件即在博弈最后一期终止之前,作为理性主体的企业家必然会选择珍惜自身日积月累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声誉,而不会选择失信,这不仅因为保持诚信是继续交往的前提,而且还因为其对未来列高预期回报的期望。而当最后一个期博弈行将结束即企业家已经失去对未来的预期时,可以选择从以下三种途径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约束:(1)签订延长期限的合同,保证企业家具有长远预期。这不仅因为企业家声誉只有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才能建立和形成,而且因为只有对未来有长远预期的企业家才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注重自己的声誉。只要企业家预期到“博弈”能够长期重复进行下去,企业家就会重视自己的职业声誉,激励约束自己的行为,克服“机会主义”倾向;反之,如果企业家预期到是一次性的“博弈”关系,就有可能重视现期收益,无视职业声誉,产生“机会主义”行为。(2)培育充分竞争的经理市场机制。这是保证企业家声誉“质量”最有效的措施,也是避免声誉机制扭曲的根本保证。因此,完善的经理市场有利于激励那些对未来存在良好收益预期的企业家不断提高其自身声誉,以实现其长期收益。(3)通过法律机制的约束,对企业家失信行为严惩不怠,且其惩治成本要远远高于他们由于失信而获取的收益。但法律威胁及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是有限的,且成本较高。相比之下,由于伦理道德、意识形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在于“教化”,使人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作用范围相对广泛。如果通过意识形态的“教化”作用,使企业家人思想上重视自己的声誉,遵守职业道德,自觉的约束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也就不存在“终止博弈问题”,声誉机制的作用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扩大企业境外投资-徐州市企业境外投资情况的调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