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创新机制的建设来培育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3)
2014-04-15 01:07
导读:我国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面比以前有了进步,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还十分低下。为了衡量企业的总体竞争力,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参
我国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面比以前有了进步,但是从总体上讲,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还十分低下。为了衡量企业的总体竞争力,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参照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和WEF(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内部能力的各种因素,选取了82个指标来评估企业的总体竞争力。结果表明,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还很弱,不但同美国等大国相比有很大差距,即使与爱尔兰、丹麦等小国相比差距也很大。(见下表)
企业总体竞争力国际比较(1999)
国家 美国 荷兰 加拿大 瑞士 新加坡 芬兰 香港特区 瑞典 爱尔兰 丹麦 中国
数值 100.00 91.94 91.04 90.52 89.97 89.42 88.06 87.04 83.68 82.89 25.72
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38
(资料来源:中国企业竞争力状况 《经济研究参考》 2003年第2期)
当前,我国企业竞争力弱、核心竞争力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没有形成规模优势
我国同一产业中普遍存在企业数量过多、规模偏小的弊端。企业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差距非常明显,我国500强企业总资产和销售收入的平均值仅分别相当于当年世界500强平均规模的0.88%和1.74%。按照国际标准,汽车生产厂家只有年产100万辆、年销售收入100亿美元以上才算规模经营,才有规模效益,我国122家汽车制造企业中最大的一汽和二汽多种型号汽车产量的总和也只有20多万辆,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由此可见,我国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弱,难以与国外的跨国企业相抗衡,难以应付加入WTO后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
2.企业盈利能力不强
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差距很大,从1998年世界500强企业的统计数据看,中国石化(73位)总收入340亿美元,利润仅有1.94亿美元,收入利润率仅为1%,在27家入榜的石化行业中排倒数第六,这与排在第一的埃克森石油公司6%的收入利润率相差很远。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3.企业发展缺乏潜力,生命短暂
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5年,而美国大型企业的平均寿命为40年。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竞争中没有后劲,缺少发展潜力。
4.缺乏核心技术,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创新起步晚,基础薄弱等原因,导致我国企业普遍科研条件较差,缺乏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引入,缺乏技术创新过程中必要的防范风险的手段,缺少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的资金,我国企业缺乏对创新的投入已成公认的事实,1990-1995年,世界500强研究和开发的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约为5%-10%,而我国的大型企业仅占1.1%-1.38%。这些现状使我国在产品技术上一直受制于人,缺乏能够支撑自己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
5.企业管理水平较低
与发达国家和著名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十分落后,尤其是企业的战略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全球化的国际激烈竞争。企业缺乏先进的管理方法,没有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经营机制不活,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6.企业体制存在问题
从当前情况看,制度或一些体制问题,是制约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重要原因。我国企业产权结构的症结表现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不能分离,政府与企业角色错位,致使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结构,从而抑制了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使企业无法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再加上市场不成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受到很大影响。
7.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主要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抓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往往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认为企业文化无关紧要,只是搞搞表面工作。其实影响许多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正是文化因素,因为若是缺乏了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导向、约束、激励作用,企业就失去了发展的精神动力。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pp8.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不足
我国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不足表现在:我国企业的营销方式、手段单一,多倾向于将大量的营销费用投入到单一的电视媒体,造成企业营销活动缺乏深度、广度;分销渠道不畅通,分销网络不发达,控制和管理不力;不注重品牌的建设等。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企业产品优势和技术优势向市场优势的转化,影响了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我国企业在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水平还很低。我国企业规模偏小,不仅没有可与发达国家相媲美的资源优势,而且企业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商业能力与外国企业相比差距很大。核心竞争力水平低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总体竞争力的提高。没有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支撑,我国企业将难以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很难在愈演愈烈的竞争形势下获得长久的发展。企业只有具有了独特的、相对于竞争对手占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意识到培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工作,提高企业的实力。
(二)我国企业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
我国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途径就是要抓好企业创新机制的建设工作,不断增强企业的各项创新能力,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自身实际进行资源外取。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就能够研制并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使企业获得长久发展。
我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强化研发力量,积极培养和引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目前,春兰拥有各级研发人员3500名,占员工总数的1/3。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用于研发、创新的费用支出在5亿元以上,在企业制造业销售收入中的比例接近5%,企业税后利润中用于研发的是用于分配的5倍以上。第二,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型企业应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不断加强自主开发力量。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春兰集团建立了三个层面(赶超层面、更新层面、基础层面)的内部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开发、创新产品的能力。第三,企业要选择结合自身实际的技术创新模式,在加强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采用模仿创新模式,减少开发成本,发挥企业的后发优势。进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吸引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组织力量对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难题进行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及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技术的企业文化氛围,采用技术入股、岗位工资和建立重大奖励项目等多种分配形式,充分反映和体现科技人员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价值,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创新潜能,同时还要激发员工的创造力,鼓励员工勤于思考,继续学习,提高员工的技术创新能力。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
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进行管理创新是我国企业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的需要,也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
我国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时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管理观念创新。管理观念创新对整个企业管理创新起着导向和决定性作用。只有管理观念能够与时俱进,符合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要求,在它指导下进行的创新才会有效。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在企业的管理中出现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新理念,如绿色管理——加速开发全球绿色消费市场;关系管理——从产品战略转向CS(顾客满意)战略;归核管理——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把核心市场、核心顾客、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人才放到企业管理的核心位置;虚拟管理——运用网络转变传统商务方式等等,企业应借鉴和加以吸收各种新的理念,并用它们来指导企业管理实践。第二,组织创新。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多采用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它是一种集权式管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等级现象严重,信息在部门间垂直传递,既容易导致信息失真,又大大束缚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企业要建立以分权为主的网络化组织结构来代替金字塔型结构,使企业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简化企业的中间管理组织的设置,使上层决策贴近执行层,信息传输更加容易,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企业战略创新。企业要谋求长期稳定发展,必须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制定出适合本企业、独创性的经营战略。如今企业战略创新要实现战略的转变,解决好以下问题:从适应环境向创造环境转变;从竞争取向转向非竞争取向;从常规经营向超常规经营转变;从开发有形资源向无形资源转变;从依靠单一经营要素向有机结合多种要素转变。第四,管理方法、手段创新。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要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和手段。企业应结合国情、行业特点、企业自身特点,引进或创造先进的管理方法,如TQM(全面质量管理)、MRPⅡ(制造资源计划)、ERP(企业资源计划)、JIT(准时生产模式)、CRM(客户关系管理)、FMS(柔性制造系统技术)等。在信息技术、高科技手段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应加强企业内外网络和数据库的建设和利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第五,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人才是企业核心资源与核心能力的载体,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人才有着高度的依赖性。现在企业管理要以“人本管理”为重点,人力资源管理要由制度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使企业员工由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管理,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企业现有人才群体的最大效能。
3.提高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的来临,要求企业适应21世纪的生存法则,进行企业改革,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更具活力。对我国企业来说,就是要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已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并明确指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我国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按照《公司法》组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公司领导体制,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这种治理结构具有决策权、监督权与执行权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相互合作的特点。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要满足以下要求:一是产权关系明晰化,包括国有财产明晰、出资者产权明晰、企业财产法人所有权明晰,同时要求“两权独立”即国家对国有资产只拥有财产终极权,各方出资者对出资财产享有独立的经营自主权,两种权利是独立的;二是企业产权法人化,包含企业财产法人化、法人财产独立化、资产管理价值化、企业资本流动化;三是出资者责任有限化,包含出资者权益有限化、责任有限化,出资者按出资多少享有相应权益和承担有限责任;四是经营自主化;五是管理现代化。现在随着我国加入了WTO,企业制度创新还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符合“入世”的要求,通过改革、创新,建立一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经营机制,使企业能够灵活地应对国内国际市场的变化。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尚未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我国企业目前进行制度创新的具体措施有:①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分散化和合理化,从而实现产权的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②逐渐建立多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约束与激励机制;③在企业内部,正确协调“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④剥离不良资产,保留精干主体及进行资产的优化重组等等。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4.提高企业文化创新能力
21世纪,“文化力”对整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企业发展是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要进一步推动我国企业的发展,就要借助于企业文化的作用,进行企业文化创新。
我国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时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培养开放合作的文化。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等高科技通讯手段为人们架构起了广泛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也为企业搭建起了一个竞争与合作的国际舞台。这一新的经济形势要求企业为了竞争必须合作,在合作中求得竞争优势。企业间要结成企业战略联盟,以促使企业互相学习,优势互补,共同提升核心竞争力。因此现代企业应该建立开放合作新理念,奉行双赢的价值观,按照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是统一体的新观念来调整与竞争企业之间的关系,大胆借助外力完善自己,向外部寻求优势互补。第二,培养学习型文化。现在我们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准有了全新的概念。彼德?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将来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实践已经证实并将继续证实圣吉的观点。所以企业管理者应在企业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在企业中兴起学习型文化,把企业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对于构建核心竞争力十分重要。许多企业在发展中难以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就是因为企业本身存在惰性,取得一些成功,就不愿继续学习提高,以致逐渐丧失原本具有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培养创新文化。为迎合知识经济的浪潮,企业需要创新,争取把企业建设成为创新型企业。在企业内部广泛宣传创新的意义,使它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和行动指南,培养和提高员工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企业普遍形成崇尚创新、鼓励创新、投入创新的良好风尚。第四,培养速度文化。全球最大的网络数据传输公司——思科系统公司总裁约翰?坎博斯说,在新经济中,“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从某种程度上讲,知识经济就是“速度经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步伐加快,使得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寿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要在未来的竞争中获胜,必须重视创新速度,培育一种重视速度的企业文化。第五,培养可持续文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21世纪企业活力之源,是企业获得全社会和广大消费者认同的保证。企业文化创新也要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建立起可持续文化,实现企业的利润性、社会性、伦理性三者的统一。第六,培养WTO文化。所谓WTO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要把握世贸组织的有关知识,并形成自觉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信念。2001年12月11日,我国终于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这要求我国企业从此必须遵守国际竞争规则,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角度来发展自己。所以企业必须根据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对企业文化进行改造、创新。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5.提高企业的市场营销创新能力
在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新的市场营销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市场营销创新,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将有利于企业开拓新市场、进入新领域。
在新世纪,我国企业通过市场营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时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更新营销观念。企业要树立新的营销观念,如不断革新产品,创造顾客需求;加强品牌建设、尽快成为知名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消除中间商,节约成本;彻底改变企业与顾客的关系,把客户变为合伙人,为企业进行宣传等。第二,建立反应灵敏、运作高效的营销机制。现在企业要建立柔性市场营销机制,及时收集市场信号和顾客信息,据此调节企业生产,同时快速地将企业的商品、品牌信息准确地传递给消费者,提高企业的机动性。如采用直销方式能使供需双方直接见面,信息交流充分,提高了产品销售速度,也节省了销售成本。第三,注重营销队伍和营销网络的建设。企业要强化销售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企业要根据产品、营销对象、区域的不同,建立相应的营销渠道,形成纵横交错、多维式的营销网络,利用网络优势,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快、更新的信息,加快产品到达顾客的速度。第四,实施CS(Customer Satisfaction)战略。CS即顾客满意战略,其宗旨在于针对顾客需求变化、购买及使用商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来发现企业的不足之处,进而改善经营方式,创造出对企业更有利的经营战略。企业要以达到顾客满意为目标,在顾客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第五,利用电子信息手段,积极发展现代营销方式。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要逐步转向依赖双向互动的网络媒体的营销方式。消费者与企业可以跨越时空在网上双向沟通,使企业能更直接、更广泛地接触顾客,获取消费者的信息反馈,同时企业可通过网络建立网站,宣扬企业形象,推广企业产品,从而获得时间优势、差别优势、市场范围优势。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6.以核心竞争力为依托进行外部扩张
企业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必须通过采取收购兼并、结成战略联盟的外部扩张方式来快速建立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扩张过程中要注意以发展企业的主业为主,以核心竞争力为依托进行扩张及展开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企业应使核心竞争力延伸到力所能及的范围,发挥出核心竞争力的溢出效应,有效地分散经营风险,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功。我国海尔集团兼并扩展是比较成功的,该集团在发展中,不断地吞并一些不进行创新、即将破产的“休克鱼”企业,海尔的扩张并不是盲目的,它围绕着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来进行兼并的,通过整合被兼并企业来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海尔依靠其核心竞争力发展了强大的主业,同时也带动了其它领域的发展。
此外,对我国政府来说,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管理体制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还要有赖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政企分开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政府要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政企关系。此外政府还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如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保证公平竞争的有关法律、法规;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等等。
(三)在知识经济时代培育核心竞争力应把握的几条原则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还要把握几条原则:
第一,加速原则。未来竞争的焦点将是到达最终顾客的速度,所以企业要提高决策速度、新产品开发速度、信息传输速度、物资流通速度、变现速度等来提高企业的效率。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第二,不断创新原则。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维持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要抓好创新机制的建设工作。
第三,知识产权原则。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力,企业要管理好自己的知识资产,包括版权、专利、品牌、网域等。
第四,学习原则。未来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都应是终身学习者,企业要在不断学习中得到发展。
第五,动态性原则。企业要注意核心竞争力是动态的、变化的,在构建时,不能再局限于利用现有的资源、能力,而是要积极采取行动。迅速整合、重构新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第六,全球活动原则。我国加入了WTO,要求企业必须遵循全球竞争规则,在全世界范围内求发展,企业要学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网络资源进行管理,还必须掌握与外界交流的语言技能,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结束语:
作为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潮流,核心竞争力理论正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理论符合当前多变、开放、信息化的市场环境,符合加入WTO后与国际跨国公司竞争的要求,中国的企业家们必须认识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利用这一理论来指导企业战略的制定,把战略重点放在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上。我们相信,中国企业一定能凭借核心竞争力巍然屹立在世界企业之林。
注释:
[1]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31).
[2]诺曼尼科尔森.制度分析与发展的现状[J].V.奥斯特罗姆,D.非尼,H.皮希特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M].商务印书馆,1992(28).
【参考文献】
[1]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罗崇敏.论企业创新[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3]张维迎.CEO与北大对话[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4]周发兵.谈企业创新[J].商业研究,2001(5):9.
[5]曹刚.企业核心竞争力探析[J].经济师,2002(8):142-143.
[6]杜干庭.企业核心竞争力从何而来[J].开放导报,2002(10):24.
[7]王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选择[J].现代财经,2002(5):57-58.
[8]桂萍,谢科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周期[J].科研管理,2002(3):22-24.
[9]黄津孚.资源、能力与核心竞争力[J].经济管理?新经济,2001(20):4-9.
[11]白津夫.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及其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0(10):22-23.
[12]薛顺兴.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法人治理结构[J].新疆社科论坛,2002(1):37-39.
[13]陆新文.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识别和培育[J].乡镇经济,2002(2):26-28.
[14]杨忠.国际兼并浪潮与核心能力构造[J].经济管理?新经济,2001(4):64-70.
[15]邱海峰.浅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51-53.
[16]李正中,韩智勇.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起源及内涵[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7):54-56.
共3页: 3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