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与对策(1)(2)
2014-04-18 01:00
导读:2.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低下的原因 (1)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完成。股份有限公司尚不普及是我国大中型企业难以成为现代企业和跨国公司最大的制度性
2.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低下的原因
(1)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完成。股份有限公司尚不普及是我国大中型企业难以成为现代企业和跨国公司最大的制度性障碍。
(2)企业外生性扩张阻力过大。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无一不是通过兼并联合而壮大起来的,仅靠企业的自我积累既软弱无力又进程太慢。我国却由于地区与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过高,兼并机制不灵,与国际兼并趋势形成强烈的反差。企业规模小,结构雷同,靠跨区域部门的兼并联合来壮大竞争力的巨型企业难以脱颖而出。由于优势企业不能按企业自主意愿来实现扩张,结果还导致原有的竞争优势由于不能及时扩张而丧失。
(3)过度的贸易保护政策导致价格扭曲和产业竞争过度。对国内企业竞争而言,由于行政力量和价格扭曲的双重保护使相应的市场进入壁垒失效,如规模经济、资本、技术专利壁垒等均失效,使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失灵,而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规模企业却无法出现。
(4)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机制不活,人才缺乏,投入不足。我国企业产品几十年不变,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途径,是知识成为经济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应用的新科技成果仅仅是我国科技成果的极少部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十分低下。 根据有关资料,我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30-40%的水平,尽管我国也有一批从事高新科技产业的中小企业,也有些企业形成气候,但大部分高科技中小企业处于艰难的经营之中。中国科技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科技投入的比例、科技产出的比例、科技产出的状况,与发达国家都有很大差距,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对科技人才不够重视,科技创新能力低是我国企业竞争力低的致命弱点。pp
大学排名
(5)缺乏协同竞争意识。我国大部分企业都缺乏协同竞争意识,比如:家电行业的空调大战、彩电大战,无非就是相互压价,你争我夺,靠降价争夺市场份额,实力大的坚持时间长,规模小的挺不住退出,到头来多败俱伤。企业在竞争中还往往容易忽视合作,我国多数企业追求“大而全”,造成各地产业趋同,以致生产能力过剩和经济效益低下,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造成条块分割,重复建设,既浪费资源,又难以形成民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企业过度多元化。近年来,我国不少大企业、大集团为了实现其资产规模的扩张,在本行业进行大规模收购兼并,将投资范围扩展到非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领域。其状况是:横向产业跨度过宽,纵向产业链过长,核心产业虚弱,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孙孙公司层次过多、结构松散。说起来企业块头很大、管起来四处跑冒滴漏、算起来没有多少能赚钱,这样的企业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企业的竞争力都无法构成实质意义上的集团企业。这种不注重主营业务、培养核心产品的功能、过度多元化,必将成为引发此类企业破产的直接根源。
四、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首先应加快改革,重新分解国有资产,承认地方政府的所有权,设立与行政职能了完全分立,专门从事国有资产委托和经营的经营公司,使国有股分散,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发展民间投资机构和企业相互间投资,进一步发展和健全社会保障系统,减轻企业负担,提高效率。其次,要从组织管理制度上理顺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的分工、监督与协作关系。严格按《公司法》设立制衡机构,不得身兼二职,保证决策科学化,防止集权化。再次,要大力构建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引进经营者股权制,将经营者报酬与公司业绩直接挂钩。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的竞争。首先,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意识到进入WTO后面临着国际竞争,有了这种压力并转化为动力才能真正把我国企业改造成为现代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研制开发并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术高质量产品,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第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型企业应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大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到世界科技开发的前沿建立技术开发机构,与合作者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第二,要积极探索新技术创新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吸引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组织力量对一些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与跨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三,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这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动力和源泉。要深化企业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真正使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权益分配,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其次,自主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步伐,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储备,创造真正能吸引人才的企业氛围。
3.第三,要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辩证关系。一般来讲,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之路有两条:一是专业化发展路径,二为多元化发展路径。 前者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企业的 不断发展。后者是指企业从事多个产品或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实现企业的不断扩张。以“做强”为培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根本点,加快企业资产重组,切不可一味求“大”求“洋”,企业多元化经营更应慎重。尤其对于高集中度行业的企业而言更应把企业做强做大。企业在选择产品线时应建立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上,实施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多元化(同“心”多元化)。否则不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在本行业外开展多元化经营的企业,或者在多元化经营的同时丧失或没有建立起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注定是不会成功的。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泰国正大和韩国大宇。在处理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关系时,企业应潜心主业,围绕着主业经营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与同行业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技术、方式和方法,使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搞好主业的基础上,再考虑进行相关多元化经营,发挥核心竞争力的溢出效应,实现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 通常,企业在某一领域中不具第一位的优势,一般不轻言搞多元化发展。据《财富》杂志的统计,世界500强企业中,单项产品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比重95%以上的有140家,主导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70%~95%的有194家,相关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70%的有146家,而无关联多元化的企业则很少。这就提醒我们,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和外部因素来制定正确的战略定向。大凡成功企业的成长发展过程,无不是从专业化做起。细分市场,找空档,绕过市场壁垒或技术壁垒,从市场最急需的产品入手,“做深、做透、做大、做好”,只有东方亮了,才能西方亮。
大学排名
从专业化做起,也就是凝练企业自身的技术、产品的核心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如果没有领先市场或替代现有产品市场的能力,即使有好的体制、机制,也不一定能成长发展。只有通过技术进步,才能巩固和拓展市场。重视技术创新,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导向。如万向集团提出:唯有创新,才能生存发展;我创新,我存在。
从事专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世界性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是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品牌占领市场;二是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 、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法等,这是构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神火集团是从事煤炭生产和加工起家的,在采煤及其它生产工艺上,有独到的创新能力,在同样条件下,煤炭生产的成本低、回采率高、高附加值产品产率高、质量高。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企业应当集中力量搞好主业。
4.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是人的价值理念,是思想范畴的,也就是人在价值理念上认可这个企业制度安排,这种价值理念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创新
就是在企业文化的本身,要不断的按照企业发展,来审视创新问题,企业文化的内容要不断的创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精神上、企业经营
哲学与经营理念,以及企业价值观等。企业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表现与实质的统一,并且与本企业的技术特点和经营管理相结合。
5.供应链的建设。进入WTO以后企业商业化的目标应当很明确,就是我最终能为公司的股东带来多大价值。公司的核心能力是要看在什么行业里,要比你的客户服务,要比你的供应链管理和财务绩效管理体制等等。供应链管理是对企业成本,利润以及最后股东价值最大化都有影响的一种核心能力。中国企业入世以后不光是面临跟国外企业竞争,而且是面临着跟随国外最优秀的企业竞争。杰克韦尔奇说过如果你在供应链管理不具有优势的话,你干脆不要参加竞争。中国企业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对手应该仔细从整个价值链上分析我们的差距在哪里,从整个价值链上对自己与国外先进水平作为一个分析以便从中找出一些策略性杠杆,通过运用这些杠来使企业在最短时间内赶上或超过世界水平6.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入世后,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国际竞争的大环境。国际经济竞争的洪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能适应这个新环境的企业,就能让国际经济新秩序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条款为我所用,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不能适应这个新环境的企业,就会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手脚而寸步难行、气息奄奄。在这个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企业的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创新、企业组织创新、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创新等多个方面。其中管理思想创新,对整个企业的管理创新起着导向和决定性作用。只有管理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整个企业管理的创新。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最重要的是在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是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领导集团,其次,还要有一支精通企业管理的经营管理队伍,最后,还要建立一个能够不断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机制入世后,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提高管理创新能力,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工作: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资本经营能力;提高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企业科学管理水平。通过采用国际通行的先进管理技术、管理模式和国际标准体系,使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研发、生产、质控、物流、营销、环境管理等系统尽快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为培育WTO环境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8.实施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可为潜在的竞争设置一道进入的壁垒。差异性产品、差异性服务、差异化的经营方式具有竞争对手不可替代和模仿的特点。特别是随着差异化程度和购买者对某一商品偏爱程度的增强,排斥新竞争者的进入壁垒就越高。差异化竞争战略的这一特点以及由此形成的商业信誉可以减少该领域的进入点,使潜在的进入者难以介入。
9.培育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规模经营能力
如果以量化的形式衡量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规模经营能力是重要指标之一。没有庞大的经济规模和现金流量,就没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从成本函数上看即C(q)<C(q1)+C(q2)+…+C(qn),其中,q=q1+q2+…+qn,而规模经济则意味着C(q)/q递减,所以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入世以后,我国企业要打入国际市场,国外的企业也要占领我国市场,我们面临着国外一大批特大型企业集团的竞争。从经济规模上看,我国的企业与国外大型企业的差距是很大的,据美国《财富》杂志2002年7月推出的
排行榜,2001年度全球500强企业中,名列榜首的美国沃尔玛公司,营业收入为2198.12亿美元。这次美国公司在500强中有197家上榜,我国企业上榜11家。我国企业排名最前的是第60名国家电力公司,营业收入为483.74亿美元。在这次排名中,我国企业已有了很大的进步(1995年只有3家企业入选500强),但差距仍然是明显的。以排名第86名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员工为93.7万人,收入为403.88亿美元;而排名第2名的埃克森-美孚公司员工为9.79万人,收入为1915.81亿美元。由此分析,压缩员工人数、扩大经营规模、提高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规模经营能力,是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举足轻重的要素。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我国加入WTO的成功,本世纪将是一个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的新世纪,必然会有各种战和压力集中于在“核心竞争力上”,谁具备核心竞争力谁就能在激烈无情的市场中取胜。我国的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中获得国际利益。必须加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巩固和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核竞争力,建立完善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系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提高产生能力。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能力成为商业竞争优势之源。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国外许多成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早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重视这一趋势,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规划,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秉p安.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探讨[J].管理科学,2000,(9)
[2]益p祈.论企业核心竞争力[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20-46
[3]江志明.核心竞争力批判[J].企业研究,2000.10
[4]何春杰.实施差异化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J].决策参考,2003.2
[5]马p璐.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0.7
[6]林民书.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体制创新[J].经济学家,2000.4
[7]朱关鑫.WTO与中国企业竞争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2
[8]温p韬.树立核心竞争力-越过多元化经营的陷阱[J].经济问题探索,2000.3
[9]章淑华.中国企业如何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J].南方经济,2002.1
[10]曾 鸣.企业竞争全能时代[J].国际商报,2001.6
[11]徐 光.韩祝国.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与分析[J],2002.8
[12]樊辛欣.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进展[J]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