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企业边界的变化:知识理论的解释及其发展(1)(2)

2014-05-17 01:15
导读:以上三个部分回顾的文献都是单独应用企业知识理论对企业边界的变化进行解释,分别强调企业转移知识创造知识及使用知识的效率三个角度分析了对企业
  以上三个部分回顾的文献都是单独应用企业知识理论对企业边界的变化进行解释,分别强调企业转移知识创造知识及使用知识的效率三个角度分析了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而没有考虑交易成本的作用或者认为交易成本的作用不够突出,限制了他们分析框架的解释力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多地综合分析知识理论及交易成本分析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下面部分将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五 交易成本理论与企业知识理论的共同分析
  
  在这类文献中,作者综合分析了知识理论及交易成本分析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认为知识及资产专用性等交易费用分析维度都对企业边界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有的学者甚至把两种理论综合在一个解释框架中进行分析
  莱伯茵和米勒(Leiblein and Miller,2003)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企业资源观及实物期权理论发展了自己的模型,分别检验了资产专用性需求不确定性制作经验外部获取经验(Sourcing Experience)多样化战略等变量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通过对117家半导体公司的469个“自制还是外购”决策的分析,得出了交易成本企业能力及产品市场战略都对生产活动的治理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与理论分析的结果一致作者发现,对于那些具有相关生产技术的企业,更有可能把相关生产过程内部化,而对于那些具有丰富外部获取经验的企业,则更有可能采取外包的形式;高度不确定征性及资产专用性导致企业的一体化,而单独不确定性则更可能导致企业的外包行为
  企业如何选择一个创新部件的供应商(是内部生产还是外部采购,从谁那里购买等),霍特克(Hoetker,2005)发展了一个模型进行解释他在交易成本企业间关系技术能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把“内部或外部”选择相互间关系以及能力纳入模型中,分析不同的部件供应模式之间的替代关系作者以笔记本电脑生产行业为研究背景,讨论了技术能力生产商与供应商间的关系技术的不确定性三个变量对供应商选择的影响,认为当不确定性低时,技术能力在模式选择时起主要作用,当自身拥有更高的能力时,采用内部生产的方式,否则从外部采购;当不确定性增加,两者间的关系及内部化可能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当不确定性非常高时,内部生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霍特克的模型中,强调了总成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对模式选择的影响,但它并没有阐述各成本是如何总成本的,及各因素对成本的影响 

  上述学者都从实证角度证实了知识理论及交易成本分析对企业边界变化具有解释力,但并没有证明各因素的影响有多大,谁的解释力更强,同时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框架把两种分析方法纳入一起对企业边界的变化作出分析下述文献尝试建立共同的框架进行分析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鲍普和曾格(Poppo and Zenger,1998)是较早把交易和生产两种因素结合共同说明企业边界变化的学者作者分别从企业的知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以及产权理论三个理论所涉及到的主要维度,如资产专用性度量成本技术的不确定性规模经济技术拥有的数量等对企业内部化(自制)或外部化(外购)时的企业绩效进行研究,从而分析企业应采用什么样的治理结构作者同时从交易成本理论和知识理论对资产专用性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资产专用性对交易成本和企业能力都有重大的影响作者认为,自制还是外购,主要在于这两种治理结构所能够带来的不同收益如市场收益大于企业内部化收益,则应从外部购买,如相反,则应内部化通过实证研究,结论认为资产专用性的增加会导致削弱市场治理的效果;但并不支持随着专用性的增强,内部化的效果会越来越好的结论,这主要由于这个行业技术的快速变化,如内部化会导致企业内部的“核心刚性”现象
 麦德霍克(Madhok,2002)强调交易成本理论与知识理论的结合共同解释企业治理结构的变化,认为交易成本能力与企业的治理结构相互演进相互作用作者把企业看作是交易和资源的结合体,同时具备生产技能(Production Skill)和治理技能(Governance Skill)企业从对手那里进行学习,其生产技能得到提高,提高的程度取决于其治理技能,治理技能越高,越能从对手中获取所需知识同时,由于资源的隐性特性,企业治理技能的高低影响了资源交易的成本,因此,企业治理技能的不同导致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的差异除此之外,在生产技能治理技能和治理结构三者关系中,企业生产技能及治理技能影响了企业治理机制的选择,同时企业的治理结构又影响着生产技能和治理技能作者通过这个分析框架把交易成本理论及知识理论融合在一起,共同说明了企业治理机构的变化一体化与否取决于生产环节是否必需设计环节的知识,所需转移的知识越多,则越有可能一体化康纳和普拉哈拉德

大学排名


  杰科毕得斯(Jacobides)近来对企业边界变化进行了较多研究他把交易成本理论与知识理论结合融入模型中,共同分析企业边界的变化在他与希特合写的论文(Jacobides and Hitt,2005)中,认为交易成本理论在分析企业的纵向范围时,忽视了其它一些主要的因素,如生产能力(Productive Capabilities)在基于企业在不同价值链环节上的生产能力不同的前提下,他们分析了生产能力与交易成本是如何影响企业的纵向范围,认为生产能力是决定企业“自制还是外购”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分析企业是否纵向一体化时,他们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它的生产效率pi;二是其官僚成本Bi;三是外部企业生产的效率pj;四是交易成本TCij企业的生产能力影响生产效率,层级制产生官僚成本,交易成本受信息的对称性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等因素影响如企业要纵向一体化,则pi-Bi>pj-TCij因此,企业的边界选择受生产能力及交易成本的共同影响在对美国抵押银行业的实证分析中,作者发现生产能力的影响作用比交易成本的影响要大
  在他与温特合写的另一篇论文中(Jacobides and Winter,2005),同样认为交易成本和企业能力是影响纵向分工范围的两个基本因素,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纵向分工范围作者从动态的角度对影响纵向分工范围的四个机制进行了分析:第一,选择机制,它是由于企业能力的不同驱使的,动态地影响纵向分工范围;第二,企业对利润的追求导致交易费用的内生变化,进而影响分工范围;第三,纵向分工范围的变化影响着企业能力的发展;第四,能力发展过程的变化对行业中企业的生存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同时也对潜在进入者造成影响,从而最终影响未来行业中企业的地位机制一阶段,由于竞争的作用,当专业化企业在竞争中占优时,选择机制将会促进更大的专业化,相反,则会促进更大的一体化机制二阶段,当存在潜在收益时,企业在长期内将有激励改变交易环境,如度量方式协调方式等,以及相互间模仿的增加以及交易次数的增加,减少了交易的不确定性机制三阶段,企业专业化与企业一体化对能力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当企业专业化时,它不但可以从本行业内部,而且可以从本行业外部吸取相关知识,有利于能力的积累,然而专业化也可能阻止行业的系统创新机制四阶段,在纵向分工范围较深时,为原外部企业的进入创造了条件,原外部企业能不同程度地参与行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对现有企业造成冲击,从而最终影响行业中能力的分布状况四个机制的共同作用,说明了企业边界的变化作者并通过两个案例说明了交易成本和企业能力是如何影响企业边界的变化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六 结论及发展
  
  企业边界问题一直是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交易成本理论长时间占据研究企业边界问题的主流理论地位,随着企业知识理论的兴起发展,不断地对交易成本理论的主流地位提出挑战
  通过众多学者们的努力,知识理论对企业边界的研究已取得巨大进步,有的学者也尝试把交易成本因素与企业知识结合起来研究企业边界的变化霍奇森(Hodgson,1998)认为,交易成本分析与知识理论的结合是解释企业边界变化的重要解释范式但目前并没有学者很好地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将来的研究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框架将两者融进来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企业边界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其作用机制并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现有的研究大都是静态研究,没有研究学习的作用,没有考虑知识交易费用在一段时间内的连续变化,较少动态地对企业边界的变化进行分析对于组织治理结构惯例的作用分析也不完全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将是将来企业边界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Afuah,Allan.Dynamic Boundaries of the Firm:Are Firms Better Off Being Vertically Integrated in the Face of a Technological Chang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4(6):1211-1228.
  2.Nickerson,Jack A.,Todd R.Zenger.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The Problem-Solving Perspective.Organization Science,2004,15(6):617-632.
  3.Brusoni,S.,A.Prencipe,K.Pavitt..Knowledge Specialization,Organizational Coupling,a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Why do Firms Know More than They Make?.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1,(46):597-621. 
  4.Spender,J.-C.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Learning and Memory:Three Concepts in Search of a Theory.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1996,9(1):63-78.
  5.Holmstrom,B.and J.Roberts.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 Revisited.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1998,12(4):73-94.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6.Grant,Robert M.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7(Winter Special Issue),1996:109-122.
  7.Hoetker,Glenn.How Much You Know Versus How Well I Know You:Selecting a Supplier for a Technically Innovative Compon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75-96.
  8.Jacobides,Michael G.and Lorinm Hitt.Losing Sight of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 Productive Capabilities and Gains from Trade as Drivers of Vertical Scop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1209-1227.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增强市场营销知识管理(1) 下一篇:分析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领导能力
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