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边界的变化:知识理论的解释及其发展(1)
2014-05-17 01:15
导读:工商管理论文毕业论文,企业边界的变化:知识理论的解释及其发展(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企业边界研究是企业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企业
摘要:企业边界研究是企业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企业知识理论的发展弥补了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边界变化解释的不足。在对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文章从知识转移效率、知识创造效率、知识使用效率及知识与交易成本的共同分析四个方面对相关文献做了回顾及简单评述,最后并简单地阐述了将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企业边界变化;知识、;交易成本
一 引言
现代企业理论有三大核心研究问题:企业为什么存在企业边界是如何决定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设置(Foss and Klein,2005)自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来,以交易成本为分析工具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成为解释企业边界变动的主流理论(Foss and Klein,2005),然而,其主流地位不断受到挑战针对新出现的诸如外包和全球专业化价值链的非一体化以及重新一体化等问题,交易成本分析并不能很好地解释霍姆斯特罗姆和罗伯茨(Holmstrom and Roberts,1998)认为,即使当资产专用性行为不确定性以及交易频率都很高时,也不一定导致纵向一体化,而可能更多地采取外包战略联盟等中间形态进行治理有的学者(Grant,1996;Spender,1996 et al)认为企业是个生产单位,企业边界的决定更应考虑生产效率问题沃克和韦伯(Walker and Weber,1987)认为,企业在做自身制造还是外购决策时,生产成本比交易费用更重要的指标德姆塞茨(Demsetz,1988)认为,企业是否内部生产取决于自身生产成本,而交易成本分析则假设企业能够同样好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模糊了我们的观察科斯(Coase,1988)也承认自己缺乏对企业异质性及生产成本的分析,这导致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没有把在企业内部生产所需的成本与在其它企业生产所需的成本进行比较
企业知识理论的发展,弥补了交易成本分析的不足它基于企业的异质性,分析了知识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一些学者也尝试把交易费用分析和知识分析两种框架融合在一起共同解释企业边界的变化本文主要对企业知识理论对企业边界研究的文献进行回顾及评述,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就研究知识转移效率对企业边界变化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及评述;第二部分就研究知识创造效率对企业边界变化影响的文献进行回顾及评述;第三部分就研究知识使用效率对企业边界影响的文献进行回顾及评述;第四部分就研究知识与交易费用对企业边界影响的文献进行相关回顾及评述;第五部分为简单结论及研究发展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二 知识转移效率对企业边界的影响
企业知识理论强调企业的生产属性,认为知识是企业竞争力的最主要来源为了维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必须获取自身所必需的知识,知识转移是有效途径之一有些学者从知识转移的效率分析企业是采取市场购买的方式还是内部化方式现有研究一般从知识的隐性程度专用性程度以及技术的标准化程度等因素对知识转移的效率进行分析,如知识转移效率高,则一般会采取市场购买的方式获取相应知识;否则内部化相关知识
德姆塞茨分析了产品转移与知识转移的不同效率对企业边界的影响由于产品相对容易转移,知识具有的隐性特性阻碍了它的顺利传递,德姆塞茨(Demsetz,1991)认为,如果上下游两环节部件的生产不需要知识的转移,则最好采用市场的方式进行治理;如果一个环节的生产需要利用另一环节的知识,则最好采用一体化的方式蒙特维德(Monteverde,1995)的论文证实了德姆塞茨的观点,他以电脑产业为例对企业边界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由于电脑主机的设计依赖于集成电路的特性,需要利用集成电路的知识,必须进行知识的转移,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电脑的生产一般都后向一体化集成电路的设计和生产同时在对集成电路行业内部进行分析时,他也认为设计与生产两个环节纵向(Conner and Prahalad,1996)也从知识转移效率的角度对企业边界变化进行分析他假设人是“有限理性”的,在此前提下就知识隐性程度对交易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当需要被转移的知识具有高的隐性程度时,即使通过个人的观察学习等方式,它也很难被转移;同时,由于人的有限理性,认知和语言的限制使得人们很难把他所知道的隐性知识(如技能Know—how等知识)表达出来,即使能够被描述出来,接受者由于自身的有限理性也很难把它们消化吸收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认为,企业一般会内部化知识所有者,实行内部化生产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尼克森和曾格(Nickerson and Zenger,2004)研究了“问题复杂程度”对企业边界的影响他们认为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复杂程度不同,需要与外部进行知识转移的程度也不同,因此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理结构在他们的分析中,把知识难于转移作为分析的前提,而没有对知识为什么转移困难进行详细地解释他们把问题分为三类:低交互作用问题(Low—interaction Problems)中交互作用问题(Moderate—interaction Problems)高交互作用问题(High—interaction Problems) 每类问题具有不同的可分解程度,低交互作用问题具有很高的分解程度,而高交互作用问题则具有低的可分解程度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种类及数量的知识,因此自身对知识整合的效率及知识转移的效率就至关重要治理机制的选择决定着知识转移的效率,市场中间形态及层级制对知识转移治理的效果分别不同,市场有激励去发展自身的知识,但不利于解决知识悖论问题,且没办法促成共同语言的形成;权威型层级制有助于复杂问题的解决,但对发展自身知识的激励有阻碍作用;多数决定型层级制适合于组织里具有共同的价值目标情形,以及需要知识的积极转移,此时权威的作用主要在于选择研究项目,而不确定研究的具体路径因此,他们认为,当问题是低交互作用时,本地知识就可解决,并不需要知识的转移,或者知识转移的程度很低,市场是好的治理方式;当问题是高交互作用时,需要进行团队研究,或者需要大量的知识转移,因此权威型层级制是好的选择;而当问题是中交互作用时,选择民主型层级制相对较好
布鲁索尼帕轮斯帕和帕唯特(Brusoni,Prencipe and Pavitt,2001)则讨论了在技术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边界的变化他们认为,在不同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技术的技术专用性(Knowledge Specilization)及标准化程度不同,导致相关知识的转移效率不同,随着技术专用性程度越高,知识转移的效率越低他们以飞机发动机为例对其不同部件的生产是否应一体化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在发动机技术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是否内部化生产的问题作者认为,在不同的技术生命周期阶段,技术的专用性程度和标准化程度不同,对不同部件知识的转移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企业应选择不同的一体化策略在技术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属于新兴技术,专用性强,技术标准不确定,部件知识的转移效率低下,大部分企业实行一体化方式对于一个成熟的技术,它具有较高的标准化程度,技术稳定性强,因此部件知识较易转移,很多企业实行业务外包方式
与布鲁索尼等人的分析结果一致,阿福(Afuah,2001) 在就不同技术阶段对企业边界选择的影响进行分析时,也认为企业应将新技术的商业化过程内部化于企业中,而对于旧技术,则应外包其生产业务在他的研究中,认为一项新技术在商业化过程中,企业需要与不同的部件供应商进行大量互动,相关费用高昂;同时企业也要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学习积累相关经验;最主要的在于部件知识隐性程度高,知识转移效率低下,因此企业一般内部化相关部件的生产在他们对电脑工作站行业进行的实证研究中,得出了在技术变化(由CISC到SISC)时一体化新技术相关部件生产能提高企业绩效的结论,证实了作者关于企业边界变化的观点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在就技术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时,布鲁索尼等人和阿福的观点实际上与德姆塞茨等人的观点一致,都潜在地假设了分析前提,即在新技术阶段部件的生产需要利用另外部件的知识,要进行知识的转移在此前提下再进行知识转移效率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
三 知识创造效率对企业边界的影响
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够创造(Generate)整合(再整合)使用(Exploit)知识(Grant,1996;Nonaka,1994)在讨论企业边界变化的原因时,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是在自身内部还是通过市场契约从事该项活动依赖于企业是否能够更有效率地创造知识,知识创造的效率越高,企业越应该内部化这项活动
野中郁次郎等人(Nonaka,Toyama and Nagata,2000)认为,企业的知识资产决定了企业的边界,它通过影响知识创造的投入成本,从而影响了企业边界的选择企业的知识创造活动是基于现有的知识资产,知识资产的基础如何,影响了企业对知识创造方向的选择知识的投入成本以及创造成功的可能性,从而影响企业创造知识的效率知识创造活动又具有路径依赖性由于知识的累积效应,企业在现有的知识资产基础上进行知识创造,同时知识创造活动又进一步增加了原有知识范式下的知识积累因此,除了直接投入成本影响了知识创造效率外,还必须考虑其它的因素野中郁次郎等人认为,机会成本(The Opportunity Cost of Knowledge Creation)和时间成本(Time Cost)等因素同样会对知识创造的效率产生重要影响进行知识创造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在“试错”中学习“干中学”等方式获取有益的额外知识这些知识可能是与企业想要创造的知识互补,也有可能是关于创造知识的知识,等等它们一般都是隐性的,企业并不能或者很难从外部市场购买到相关知识如企业采用市场的方式获取所需知识,则它丧失了获得这些知识的机会,必须付出相应的机会成本企业在进行知识的创造时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企业自身创造知识必须付出相应的时间成本野中郁次郎认为,当企业所处的产业发展迅速变化快时,企业通过市场的方式从外部获取知识将需要承担高昂的机会成本野中郁次郎等人实际上强调,企业边界的变化取决于直接投入成本机会成本时间成本以及市场外购成本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无论是基于知识转移效率还是知识创造效率对企业边界进行分析,这些文献都是从企业获取必需知识的效率角度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将回顾从知识使用效率角度对企业边界变化进行解释的相关文献
四 知识使用效率对企业边界的影响
知识使用效率强调企业通过对自身现有知识的利用,能否比其它企业以更低成本生产出产品,以更快的速度创新产品或者解决问题等等当企业具有更高效率时,企业应采取一体化策略沃克和韦伯就认为,企业在做自身制造还是外购决策时,生产成本是个比交易费用更重要的指标安吉莱斯(Argyres,1996:130)认为,“我们公司不从事X活动,因为我们不擅长它”兰格路易斯和罗伯特森(Langlois and Robertson,1989)在对企业纵向一体化行为进行解释时,强调自身生产能力对企业行为选择的影响他们以福特汽车的一体化为例,认为由于移动生产线(Moving Assembly line)的引进,原来部件供应商的能力遭到破坏,而自身的生产能力更高,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最后福特一体化了部件的生产活动
有的学者就知识使用效率对企业边界变化的影响与交易成本等理论分析进行比较,研究结论一般认为知识分析框架更能解释企业边界的变化安吉莱斯(Argyres,1996)认为,企业会一体化那些自身具有比供应商更丰富的生产经验及组织技能的活动,而外包那些自身不擅长的活动他以光缆生产企业为背景,分别利用知识分析框架和交易费用分析框架对企业边界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显示企业能力对企业边界的变化具有更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自制或外购的决策主要依赖于企业是否具有生产部件所需的资源能力,当自身拥有更高的能力时,企业一般会进行内部化生产同时,交易成本也产生影响,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如由于资产专用性导致高的交易成本,同时企业自身发展能力的需要,企业把“组合”(Compounding)的工作内部化了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