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图构过程中知识流动模式与创新效率(1)(2)
2014-05-18 01:08
导读:网络中的分工和专业化经济促进了企业技术性知识、制度性知识和管理性知识的累积和提高,但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生产的协调费用,人们在利用分工与专业
网络中的分工和专业化经济促进了企业技术性知识、制度性知识和管理性知识的累积和提高,但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生产的协调费用,人们在利用分工与专业化经济与由此而产生的协调费用的增加值间要寻找一个折衷。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协调不是因为它自身有什么需要而是其他任务完成的需要。人们创建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协调人们之间和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活动得以完成,并实现组织的目标。劳动分工的基本现实是:活动的相互依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高水平的沟通;在活动上独立性越强,需要沟通的频率越低。由于技术图构中相互依存性的提高,每一个参与者所进行的决策或行动对其他参与者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技术路线图参与者之间的高度依存性需要进行高度的协调,高度依存的环境需要参与者之间的协同努力或协作行为,需要参与者之间有高水平的信息共享和柔性。技术图构过程共同的行动规则(如信任)等有助于参与者有效地保持和管理它们之间的互动,互惠性地满足各自的需求。劳动分工并不仅仅受斯密所说的市场范围的限制,而更要受协调成本(互动成本)的限制,通过不断的交流进行有效的协调对企业与合作伙伴间的专业化分工合作的成功来说非常重要。技术图构过程累积的社会资本大大降低了进行协调的成本,这既能有效率地实现专业化劳动分工,也能实现高效率的沟通,降低了经济协调活动所需要的成本,从而可以使企业专注于与其核心活动相关的领域,使企业之间既合作,又竞争,实现经济专业化的好处。
技术图构过程主要通过两条根本的途径获取规模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①通过降低人际协调成本(累积的社会资本)导致社会分工和基于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知识分工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扩展;②通过降低信息传递的成本导致每个个体创新机会的大范围扩展。同时,网络内形成了相当完备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和生产成本得以降低,企业得以享受由于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收益递增,技术图构中知识的溢出和知识的共享使企业产生了极高的产品模仿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 以模块式产品创新过程为例
技术图构过程所带来专业化分工与协调的最大好处是利己又利人,企业各施其法、各展其能,由于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不但提高了企业自身的效率,而且也放大了网络作为一个整体的效率。本文以模块型产品创新为例更加直观地来说明这一问题。模块型产品是指零部件之间用标准化的接口相连接,且由较少零部件构成的一类产品。对于模块型产品来说,在企业内及企业间的产品开发过程中,不需要具备统一性和一体性,只要从市场调集标准零部件,就可以容易地组装产品。
日本神户大学经济经营研究所教授延冈健太郎(2005)认为即使同是模块型产品,也会因为产品和市场的特性不同,所需要的组织能力有很大差别。在模块化效果中,使产品协调更为容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接口的标准化而同时也带来活跃的创新,但事实上反而使产品协调更为困难,因而形成了复杂的因果关系。
虽然模块型产品的产品协调应该比整体型产品更为容易,然而在零部件水平的独立创新较
为活跃时,从对系统的适合性这一点来看,发生过度创新的可能性很大。即可以认为,比起在封闭的场所(企业内、企业间)进行调整的整体型产品,在模块化带来开放创新的场合,Rosenherg所说的技术性不均衡(technical imbalance)更容易产生。毋庸置疑,不均衡的程度越深,协调就越困难。我们可分析一下笔记本电脑的创新过程。
笔记本电脑主要模块包括CPU、芯片组、内存、HDD(硬盘)、液晶显示器、光盘装置和主板。与台式电脑相比,笔记本电脑的基本设计内容和方法是不同的。台式电脑只要决定了装载在产品上的主要模块的样式,任务就已基本完成。但笔记本电脑,配置上有限制,并且各模块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基本设计,在决定样式后还必须进行结构、回路设计以及笔记本电脑空机(barebone,由装载、接续模块的“主板”和“本体”两部分构成)的设计。因此,如何使各个模块提供商的产品协调成为笔记本电脑创新的关键环节之一,而促使笔记本零部件提供商彼此之间相互协调的主要依据就是英特尔、AMD等CPU开发商定期发布的技术路线图。这类技术路线图不仅对芯片厂商产品开发进程进行了前瞻和规划,而且对于其他模块提供商的创新提出了指导方向和时点要求。虽然,笔记本电脑创新超越了单一企业的边界,但围绕关键部件的技术路线图使得产业链企业创新步调得以一致。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而同样是模块式产品的数码相机的创新模式:数码相机的主要模块为CCD、
光学零件、液晶显示器和电池,为追求更高质量的画质,CCD的技术革新已持续至今,但是对大部分的顾客而言,画质其实已达到了足够高的水准。换句话说,数码相机像素的提高已经到了人眼很难辨别优劣的程度,由于数码相机行业缺乏对产品未来概念和功能的前瞻与协调,无法就创造除画质以外的顾客价值和对新的零部件革新的需求进行分析,因此CCD的进步不得不停止,其结果导致数码相机成为技术稳定的模块型产品,从而难以提高行业收益率。
基于此,我们认为技术路线图过程中的劳动分工和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知识分工可以大大加速企业知识的形成、累积和应用。在知识性企业网络里,劳动分工和知识分工不但在企业内部进行,而且在企业外部进行。因此,生产需要拥有许多不同类型知识的单个专业人员和不同类型的行动者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企业作为一种机构存在,网络作为一种组织形式而存在,是因为它们能创造一种条件,使得许多人和行动者能够将它们的专业知识整合起来,以专业化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而且,网络放大了企业获取知识以及相应能力的基础,从而网络中的企业可以获取和赢得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优势。
技术图构过程中,不同参与者的相互联系和互动的结果,放大了网络中每个成员的效率和能力。同时,分散的、独立的,但相互联系的公司的互动行为也是创新的发动机。这种网络关系可以打破企业的路径依赖,即企业网络是路径创造的。如哈耶克所言,组织的市场形式事实上会以自我强化、协同的方式学习和产生新能力。变化在分权化的企业网络中比在大型组织中更具一般性。学习是一个试错的过程,网络成员不断进行着知识和信息的交流,独立的相互联系的企业在资源的使用过程中产生新知识的能力要比遵循某种固定范式的企业更容易。技术图构具有动态学习能力,参与的企业比其竞争者能够更快学习。产生竞争优势的动态学习能力要从企业的边界外去寻找,如果网络能创造出强烈的身份认同意识和有效的协调规则,则由于网络中知识的多样性和不断地知识与信息交流,交流即创造,网络作为一种组织形式要比单个企业更容易创造和组合知识,从而为企业创造基于知识的竞争优势(参见图5)。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近年来,关于模块化产品创新的研究正在增加。在关于模块化的讨论中,以“产品统筹较困难、需要调整的整体型产品”与“以组装为中心、产品统筹比较容易的模块型产品”的对比研究较多。对于模块型产品附加价值的源泉,通常所关注的是像戴尔(DELL)那样把最合适的零部件组合起来的结构,而忽视了在零部件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系统协调过程本身所创造的附加价值源泉。基于此我们认为,研究技术路线图构建过程中的合作创新与扩散机制,剖析企业问知识流动和知识传播,特别是隐性知识流动的机制,不仅对于贯彻国家科技发展从跟踪模仿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战略,还是对于丰富战略性技术管理理论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