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知识转移的“双因素”分析(1)(2)
2014-05-18 01:10
导读:3.2知识产业或高技术产业 处于知识产业或高技术产业的企业,其知识转移发生的频度通常比其他产业高,由于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同,各国对知识产业
3.2知识产业或高技术产业
处于知识产业或高技术产业的企业,其知识转移发生的频度通常比其他产业高,由于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同,各国对知识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有着不同的界定,但无论如何界定,知识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通常具有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和技术含量高、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较大、技术更新换代快、顾客的知识需求水平高等主要特征。这些产业特征促进了企业知识转移活动的发生,①在知识产业或高技术产业中,市场优势取决于知识及技术优势,企业会加强在知识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加快创新速度,而知识转移又是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基础,对创新的追求间接推动了处于知识产业或高技术产业中的企业开展知识转移活动,②处于知识产业或高技术产业的跨国公司,其新知识和新技术如果不能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散,就容易在经济全球化中丧失机遇,并且也会对收回研究开发的巨额投资带来困难,因此,技术与知识必须在其全球子公司中加速转移,以规避上述风险,③知识产业或高技术产业中,客户的知识需求水平通常较高,为满足客户需求,必须持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企业努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知识含量的过程会引发企业知识转移活动,具体而言,完全依靠企业自身能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是不经济并具有风险的,因此,企业需要通过知识转移从外部吸收知识来改进产品或服务;而产品或服务知识含量持续地高则意味着,员工要想完成工作任务,必须持续学习以提高个人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这促进了员工自发的知识转移活动,可见,顾客的知识需求水平高会间接促进企业知识转移。
3.3 知识管理战略
知识管理通常被认为是组织对其知识创造、转移、共享和利用过程的管理,其中的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管理战略是战略管理新的研究方向,在资源观的框架内,可以视为一种全面的变化过程和组织变革形式,它通过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实现组织创新。因此,当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时,不可避免地要促进外部知识的引进和内部知识的共享,这就引发了大量的企业知识转移活动,可见,知识管理战略是企业知识转移的促进因素,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3.4企业知识文化
知识文化的形成促进了企业的知识转移活动,企业文化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其中,知识文化主要包括共享知识、协同解决问题,鼓励尝试、允许失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等方面,共享知识、协同解决问题的文化可以促使知识在企业内部产生后,在员工之间充分共享和转移,进而推动内部知识转移顺利进行,如果缺少这种共享知识的文化,企业内部产生的知识将会被员工作为个人获取利益的筹码而封闭起来延缓推广;鼓励尝试、允许失误的文化催生企业内部的知识创新,从而为知识转移提供了知识源头;支持个人关系网络的发展、相互尊重、信任的文化使得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大大提升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转移的效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更是企业知识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避免了排斥知识现象的发生,“有些部门认为只有部门内部产生的知识才是好的,可以使用的”。而实际并非如此,“知识创造价值”本身并不受到物理边界的限制,理性接受并利用其他部门产生的知识可以避免“重复发明轮子”的现象发生,企业知识文化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企业长期有意识的推崇和鼓励,并辅以相关制度保障。
3.5知识转移评价与激励制度
建立知识转移评价与激励制度有助于企业获得较好的知识转移成效,通过知识转移评价制度对知识转移过程进行监控并对知识转移活动实现的结果进行评价,既有助于企业明确已完成的知识转移活动为企业带来多大收益,同时,也为后续的知识转移活动提供经验支持,使企业可以及时纠正后续知识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控制,从而保障后续知识转移活动的成效更加显著。
企业建立知识转移激励制度,可以促进知识转移活动的发生与进行,由于知识能够为其拥有者带来价值,那么,向外转移或共享知识往往意味着知识拥有者个人利益受损,这削弱了人们转移自身知识的意愿,不利于企业知识转移的进行,知识转移激励制度通过利益调整机制,对贡献 自身知识的员工给予适当的经济或其他方面的激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对贡献知识的员工进行激励既是对其行为的认可,又是对其个人能力和价值的肯定,进而使其产生荣誉感并主动、持续地贡献知识。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3.6知识转移管理团队
成立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团队能够积极推动企业知识转移活动的开展,企业知识转移评价与激励系统的建立,以及对各种知识转移活动的监督需要企业成立一个专门的知识转移管理团队,企业知识转移管理团队的存在使得企业知识转移活动得到规范的管理,进而推动了知识转移的持续进行,例如,福特公司的知识转移委员会就是福特的知识转移管理部门,由六人小组组成,它负责对福特公司最佳经验复制系统中的知识转移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
企业知识转移的促进因素可以分为两种:内部促进因素和外部促进因素,知识转移评价与激励制度、企业知识文化、知识转移管理团队和知识管理战略是企业知识转移的内部促进因素,它们相互作用构成了企业知识转移的内部管理控制环境,这一环境的形成不仅拉动了企业知识转移活动的开展,同时还通过对具体转移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持续地改善企业知识转移的效果,而知识经济环境、知识产业或高技术产业这两个因素是企业知识转移的外部促进因素,它们从外部来推动企业知识转移的进行。
4 促进因素与保障因素之间的关系
当知识源、知识接受者、知识内容和转移媒介等四个保障因素都存在,并且知识源与知识接受者双方就知识转移问题达成一致时,企业知识转移具备了发生的必要条件。与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中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同,本文中的促进因素不存在向保障因素转化的可能性,但企业知识转移的保障因素与促进因素之间也并非完全相互独立,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着知识转移的最终效果。
(1)企业知识转移的促进因素作用于保障因素并推动其发展,例如,企业知识文化提升了内部知识源转移自身知识的意愿和动机;知识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内、外部知识源转移自身知识的意愿和动机,但增强了知识接受者吸收知识的动机;高技术产业或知识产业等行业特征通过外部压力推动企业内部员工不断学习,进而提升了员工解释和表述知识的能力;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必然要求企业建构完善的知识转移系统,从而丰富了知识转移媒介,知识转移评价与激励制度控制并约束知识源与知识接受者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行为,随着企业知识转移的逐步发展,上述影响将持续推动知识转移保障因素的变化。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2)知识转移保障因素的变化和发展会对企业知识转移的内部促进因素提出更高要求,进而推动企业增加或改善其内部促进因素,例如,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将逐渐向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型企业演进,这种演进使得知识转移成为企业的基本活动,与当前的知识转移活动相比,企业与外部知识源以及企业内部知识源与知识接受者之间的知识转移发生频率会大大提高,被转移的知识内容将更加系统、复杂,转移媒介也将呈现多样化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缺少了知识转移评价与激励制度、企业知识文化、知识转移管理团队和知识管理战略等内部控制环境因素,企业将无法保证这些数量众多、纷繁复杂的知识转移活动能为企业带来期望的收益,这时,企业就会努力增加促进因素或改善已有促进因素来满足保障因素变化的需要,另外,虽然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其知识转移保障因素的变化和发展对外部促进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并不明显,然而,一旦行业或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大多数企业的保障因素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那么知识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就会上升,进而会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与深化,总之,知识转移的保障因素对内、外部促进因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企业进行的大量知识转移实践说明:企业已认识到知识转移的重要价值,但众多知识转移失败案例表明:企业并未认清知识转移过程的本质及影响因素,虽然学者们的研究表明了多种因素对于企业知识转移产生影响,但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是否相同?它们又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企业改善和优化?这些问题仍悬而未决,本文基于Albino等人的知识转移分析框架归纳出企业知识转移的保障因素和促进因素,指出两者对于企业知识转移的不同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并对各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论述,同时,还进一步指出,企业知识转移的最终效果是由保障因素和促进因素共同决定的,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管理、控制,才能为企业知识转移带来较好的实施成效,需要指出,本文提出的知识转移“双因素”模型仅局限于企业知识转移活动,然而,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转移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可以为企业所用,个人和其他性质的组织也可以通过知识转移获得收益,因此,对于不同应用环境下的知识转移,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