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19年持续成长之谜(6)
2015-07-12 01:15
导读:当时公司管理层这种观点是占上风的,但我坚持自己的看法,一定要规范。我的理由讲得很清楚:我们今天要做的,是对将来有好处的事情。即使我们现在
当时公司管理层这种观点是占上风的,但我坚持自己的看法,一定要规范。我的理由讲得很清楚:我们今天要做的,是对将来有好处的事情。即使我们现在吃亏,将来我们会处于主动地位。为什么?因为大家都讲规范,而万科是走在前面的,就是说你不但能适应社会,而且会有很多企业向你学习,这是我当时的观点,而且我们也这样做了。
记者:当时有那么多人反对,您为什么还能坚持?
王石:我想因为我的本质好吧(笑)!当然,管理层的本质也不错,大家主要是担心。所以为什么有人说万科在一些关系的处理上比较淡漠,拿不到好地等等。我们不是都走过来了吗?你拿不到地,就必须到市场去找机会,你就要想办法规划好,想办法营销好,慢慢就磨炼出了你的市场能力。反过来讲如果说我不规范,我就会搞关系,拿地很便宜,地点也很好,我怎么都能赚钱,如果是这样的话,万科可能早完了。不知你发现了没有,慢慢的随着市场的逐步深化,很多原来需要照顾的企业,最后都生存不下去了。
为什么我们第一代企业领导人一旦退休,或者突然发生意外的时候,这个企业就垮了,原因就在这里,它没有制度化。□
责任编辑:王缨
王石:我为什么热心于纳税?
记者:对大部分人而言把握市场只是理性上的认识,一旦遇到大势市场的时候很少有人不被诱惑。
王石:这里面就有一个经营理念的问题,你的道德标准,你的职业操守,你的社会责任感等等,实际上都包含在里面。拿缴税问题来说,国家现在开始要抓税,抓所谓的首富、抓大腕。有没有发现,原来很活跃的首富,现在都不怎么活跃了。我们在这里既然谈到理念,就不得不对企业做一个正确的判断:一个企业,你的发展存在的价值在哪里?如果你想要形成核心竞争力,要在行业中处在领先的位置上,就一定要清楚,你的社会价值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部分就是向政府缴税。万科在这点上可以说是非常明确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与总理大谈缴税的企业家】
记者:这就像当年大家都在疯狂做超额利润的房地产而万科不做一样,好像您这次又站到了极少数人的那一边。
王石:我相信在这个时候能坐在你面前敢说税的企业家并不多。一个企业把握它的经营原则是缴税,我们是缴税大户,而且是连续在缴。这里不妨讲一个故事:1997年朱总理到深圳视察,深圳市委安排六家企业向朱总理作汇报,当时作汇报的就两类企业:一类是出口企业,一类是房地产企业,万科是其中的一家。那时是1997年年底,据我所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来看主要担心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东南亚金融危机,我们的人民币不贬值,到底受不受影响?第二个是如何扩大内需。当时北京的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刺激住宅消费,才能扩大内需。基于这两点考虑,深圳市安排三家出口企业、三家房地产企业来和朱总理座谈。
当时市里安排我的发言是两个内容:一个是万科的科学管理,另一个是万科的品牌化建设。我回去考虑了一下,觉得这两个题目是可以反映万科一些情况,但是总理不一定感兴趣。因为你是一个特区的中型企业,一个中型的既得利益者,特区改革开放优先者,别人不能做的你却能做,又是新兴企业,你的经验是不是全国性的还不好说。我当时就想:我要汇报纳税的情况,就是1992年到1997年万科向国家缴税的变化,谈谈我对分税政策的看法。
用税理清政企关系
记者:总理当时很感兴趣?
王石:当然,毫无疑问(笑)!朱总理说:你谈缴税,那分税制度之前是什么样,分税制度之后又有什么变化?我说:虽然分税之后企业缴税缴多了,但是我愿多缴,为什么?因为我认为分税制在中国的改革当中是一个里程碑。
我说:我们设想一下,在分税之前,中央和地方是什么关系?是承包关系,就是你今年给我缴多少税,完了之后就算是你的,就是说在过去国家是不承认有地方利益的。而分税制第一次承认了地方利益,并且从法律、行政、税务上明确了中央和地方利益是不同的。我们试想,在这之前,如果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还没明确的话,如何明确政府和企业的利益?又如何界定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呢?所以我认为分税的意义正在于此。过去因为中央和地方是承包关系,地方政府和企业也是承包的关系,这个承包是随时可以换的,三年之后就不知道是谁了,所以三年之内就尽量掏空了,反而现在分税制非常清楚。要说为什么我缴税缴多了?很简单,过去承包我一年就缴500万,无论赚3000万还是赚3个亿我都只缴500万。现在就不是了。属于中央税种的,该缴多少缴多少;属于地方税种的,地方为了鼓励你,它可以给你返还,但是它是非常清楚的。中央、地方、企业关系明确了,当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也就明确了。我当时就向总理明确表示我愿意多缴税,而且我把我一年缴了多少税也如实作了汇报,得到了总理的赞赏。